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

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回避地要研究这段历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在此之前的1929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 “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但是,1929年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86000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经营者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1932年,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赢得广泛支持,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罗斯福新政从1933年开始推行,主要措施包括:

(一)整顿银行与金融系统:下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二)复兴工业或称对工业的调整(中心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运动,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缓和阶级矛盾)。

(三)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四)推行最重要的一条措施:“以工代赈”。

(五)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六)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和保险,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

(七)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

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诚然,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以克服经济危机。新政是他医治经济社会的疾病在常规疗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试用的一种试验性的疗法。事实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每每成为他的政敌发难的理由。新政实施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曾予以抵制和诽谤,甚至作为新政初期重要内容的《工业复兴法》及另外两项法案,也在时隔两年后被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

但是,只要我们真正以历史的态度审视罗斯福新政,就不难看出,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脉搏,“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的口号,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充分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性。罗斯福把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以工代赈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项目,如田纳西河流域工程,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发生大萧条的措施和政策,为美国投入二战及战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