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

苏格兰和英格兰本是两个独立的政治实体。17世纪,苏格兰经济传统而落后,英格兰却通过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和贸易,以及资金的注入和企业家的投入,经济逐渐兴旺起来。雄心勃勃的苏格兰人想要改变现状,享受跟英格兰一样的繁荣。1695年,苏格兰人帕特森向苏格兰议会提出殖民巴拿马的“达里恩计划”。“达里恩计划”初期不仅吸引了苏格兰本地的投资商,而且吸引了英格兰和荷兰人。然而,在东印度公司的游说下,英格兰和荷兰商人纷纷撤资。作为报复,愤怒的苏格兰贵族和平民众筹出风险投资需求全额——40万英镑。1698年,1200人的队伍浩浩荡荡从苏格兰启航去了新世界。他们在巴拿马遭受了灭顶之灾。次年,仅有不到300名幸存者回到了苏格兰。

“达里恩计划”的失败使苏格兰面临破产。1707年,苏格兰在饥荒、无奈之下与英格兰签订了《联合法案》,创建了新的国家——大不列颠。《联合法案》的签订是由一部分濒临崩溃的苏格兰贵族策划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被伦敦收买。根据《联合法案》,苏格兰国会解散,苏格兰交出了税收权、海关权、军事权和外交事务权。作为回报,伦敦给予苏格兰约4万英镑的债务补偿,基本填补了“达里恩计划”的损失。

在苏格兰与英格兰牵手307年后,苏格兰之所以要举行公投,与英格兰“分手”,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第一,1707年联合以前,苏格兰与英格兰虽时有姻亲关系,但也积累了几百年的战争积怨。苏格兰国王一度向英格兰国王行效忠礼,继而又和与英格兰为敌的法国结盟,英苏处于战争状态达2个半世纪。这些历史积怨通过文学、影视作品不断强化着苏格兰人的民族意识。

第二,1707年的《联合法案》在反对联合的苏格兰人眼中,是“完全的投降”和“恶魔的交易”,将导致国家的灭亡。这种联合并非基于“爱”的婚姻,而是基于“利益”的不伦之恋,是英格兰乘人之危合并了苏格兰。

第三,20世纪苏格兰独立意识突显也是不列颠帝国衰落的产物。18世纪两国联合以后,不列颠帝国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扩张,苏格兰人打下了英帝国的江山,英国著名的殖民者多为苏格兰人,殖民地的管理者也多为苏格兰人,苏格兰人充分享受到了不列颠帝国海外扩张的成果,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然而,随着不列颠帝国的解体,英国经济不断面临困境,苏格兰不再享受帝国扩张带来的种种利益,离心力自然日益攀升。

第四,现实经济的考虑是影响苏格兰人政治抉择的重要因素。一方面,1960年代末北海油田的发现,使英国一跃成为欧洲第三大产油国和第四大天然气生产国。苏格兰耿耿于怀的是:英国石油中有2/3来自北海油田,可巨大的收益却归英国中央政府而不是苏格兰所有,苏格兰每年还要向中央政府交纳近90亿英镑油气税。如果苏格兰独立,以现有的渔业作业线为国界,苏格兰将获得95%的油田和60%的气田,从此成为像挪威一样富裕的国家。另一方面,在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期间,率先在苏格兰地区试验“人头税”政策,加上实行私有化、打压工会、破坏罢工等政策,激怒了苏格兰选民。1980年代降低制造业比重的“去工业化政策”给以重工业为主的苏格兰造成沉重打击,钢铁厂、造船厂纷纷倒闭,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令苏格兰的民族主义力量迅速壮大。

第五,苏格兰与英格兰在价值偏好上的分歧也是苏格兰人想要与英格兰分道扬镳的深层原因。比起英格兰对自由市场的推崇,苏格兰人更加偏好公正、平等和同情。2014年4月,格拉斯哥的报纸《周日先驱报》(Sunday Herald)上有这样一组数据:在苏格兰,最富有的10%家庭的财富是最贫穷的10%家庭的财富的900倍(其中,最富有的100人积聚了210亿镑的财富),30%的孩童所在的家庭只拥有2%的国民财富。这种二元分割的经济状况使得工人、农民和以阿伯丁为中心的东北部工业区成为独派最大的支持力量。

第六,威斯敏斯特的政治架构也是苏格兰人想要离英“单过”的一大诱因。苏格兰在英国议会只占有9%的议员席位,而更为糟糕的是,在近年来的若干次大选中,由于苏格兰人所选择的政党总是与整个英国所选择的政党背道而驰,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苏格兰人永远不会成为英国议会的优先考虑对象,从而导致英国议会的政策与苏格兰人的利益和价值偏好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因此,独派认为,既然苏格兰的利益和价值偏好在现有的政治架构下注定得不到应有的表达,那么,独立便成为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