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明治初年,新政府虽然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但以往日本面临的巨大内外压力并没有随着旧政府的垮台而消失。面对严酷的国际形势和复杂的社会矛盾,明治政府决心变法图新,以摆脱日本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经验,一些改革方针在实行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取得的效果不理想,一些政策还因施行不力反倒激化了国内的社会矛盾,致使先前“倒幕阵营”里的一部分力量走到了政府的对立面,各地起义接连不断,旧士族伺机反扑。为了更好地指导国内进行改革,明治政府决定派出考察团出访欧美,求取资本主义“改革真经”。
明治政府高度重视此次的欧美之行,专门拟定了详细的考察大纲——《派全权大使事由书》。此次使节团出行有两项重要使命:一是与各国政府交涉修改不平等条约之事;二是考察欧美各国先进文化和制度,以供日本实现现代化作参考。根据《事由书》规定,考察团成员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教育等班子,要求凡是对本国有益的事项均在考察范围之内。此外,使团首脑也各有分工,如岩仓具视考察各国帝室制度,木户孝允重点考察各国宪政,大久保利通重点考察各国产业发展状况等。《事由书》还要求使节团设立专门的理事官、书记官,详细记录使团的考察和研究情况,对每项考察提出看法,说明其能否在日本国内采用、实行,采用、实行的具体方法以及欲达到的效果,考察结果还需每月向国内报告两次。
使团成员每到一处,就把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当地作对比,从中找出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和可以作为日本改革参考的内容。通过这种方法,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为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许多新思路。岩仓使节团在思想上获得的新认识是多方面的,下面试从三个主要方面作总结:
第一,认识到只有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日本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方能独立自主。
通过欧美之行,特别是对英国的考察,他们认识到欧美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注意发展工业和国际贸易。大久保利通回国之后,向政府提出了以西方国家为榜样,大力推进“殖产兴业”的方针。他在《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中说道:“大凡国之强弱由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基于人民之是否勉力于工业,但追本溯源,未尝不仰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功。”[9]可见,岩仓使节团的出访,使日本找到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楷模”,认识到了政府奖励诱导的重要作用,为以后利用国家权力充分干预经济,促进和推动日本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他们还认识到要想搞好“殖产兴业”,铁路交通的建设、机器设备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大久保将铁路与机器设备看作是“当前政务最紧迫的任务”[10]。于是,在大久保的倡导和推动下,日本很快就走上了发展工商业致富治国的道路。后来日本采取的“产业立国”“贸易立国”等比较符合日本国情并卓有成效的方针,很大程度上就源于此次岩仓使节团的欧美之行。大久保也因此被誉为“日本近代化之父”。
岩仓使节团在与欧美列强进行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协商受挫后,意识到了“国际丛林”弱肉强食的残酷,特别是听取了俾斯麦的说教后,他们更加意识到日本唯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争取到与列强平等之外交地位。回国后,大久保依据自己在德国的见闻,将“强兵”看作是“富国之本”,积极支持山县有朋的军事改革,使日本军事实力迅速强大起来。同时,随着日本军事实力的大幅提升,日本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74年大久保一手策划了对中国台湾的侵略战争,第二年又挑起侵略朝鲜的“江华岛事件”,迫使朝鲜在1876年签订了《江华条约》。
第二,认识到急需改革日本的政治体制,健全法制,实行集权主义统治。
岩仓一行看到, “欧罗巴洲列国感触于佛郎西革命,民伸自由之理,国变立法之体,尔来星霜仅经八十年。中虽奥国继续帝威,二十年来亦已改为立宪之体。俄国之独裁,十年来略图与民自由。欧洲之文明源于此改革之深浅,其精华发而为工艺产物,利源滚滚而出”。[11]他们认识到文明愈是开化的国家,自由、民主的宪政体制实行得愈是彻底,日本要想强大起来,也需紧跟欧美列强步伐,改革政治体制,制定国家根本大法。重点考察欧美各国宪法的木户孝允认为,日本现在处于落后阶段,人民知识水平低,宪政要靠天皇和官僚来带领实施,才能逐步将国民引入文明社会。在看到德国情况后,他断言德国普鲁士宪政最适合当前日本国情。岩仓具视也认为“普鲁士宪法最适于渐进主义”[12],应以普鲁士宪法为榜样,逐渐在日本实行立宪政治。木户孝允回国后,开始草拟日本国家宪法大纲。后来,伊藤博文掌握政府权力中枢后,制定和颁行的明治宪法也是以德国宪法为蓝本。通过效仿德国体制,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宪政国家,但德国政治中带有的浓厚封建色彩也被保留了下来,这是岩仓使节团欧美之行的消极后果之一。
第三,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的落后面貌,不仅要实行经济和政治改革,还要移风易俗,改革教育。
使团中专门负责考察教育的田中不二麿发现,欧美各国虽立政体制各有不同,但对教育之事都出奇一致地重视。木户对美国教育考察后更力倡普及教育,以造就“千载无尽”之人才。他们进而认为东西方国民贫富差别,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岩仓使节团还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东西方传统思想的不同导致两者在教育内容上亦有根本差异。“西洋人勉力于有形之理,而东洋人则骛于无形之理”[13],东方人对“济生之道用意不足,靠高尚之空理度日”[14]是东方不及西方的原因。因此使团一行人深切地体会到日本不仅要进行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还必须移风易俗,即进行“文明开化”,从而改造日本的封建文化,建设资本主义精神文明。而“文明开化”的基础就在于国民教育。以这种认识为基础,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制定了强行普及全民教育的规划,确立了近代学校体制。
总之,通过欧美之行,岩仓使节团学到了一些有助于日本实现独立富强的有用经验,找到了一条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同样,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他们也保留了一些维护军事封建性的糟粕,这些都对日本近代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