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自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至今,人类在环境保护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从关注环境公害和生态破坏,到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反思也逐步成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正深入人心。2020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庄严承诺,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的大国担当,彰显了中国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双碳”目标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将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在方向目标、发展动力和工作格局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如何准确全面把握生态文明的思想内涵,如何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如何把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融入经济社会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如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艰巨的任务。

在全社会热议碳达峰、碳中和的形势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由于碳达峰、碳中和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涵盖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生态建设等诸多领域,在推动这项工作的过程中,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协同努力,离不开各领域各学科的科技支撑,离不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和碳减排专业知识的普及。我们作为长期从事环境管理、研究或教学的环保工作者,也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学习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有关部门或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关注度和热情都很高,但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对相关问题的理解还存在一些空白和误区。对气候与气候变化、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碳源与碳汇等许多概念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比较模糊,对温室气体清单、碳排放权交易、碳核算与碳核查、碳评价、碳监测的目的、意义、实施和管理要求也存在诸多困惑和疑虑。同时,我们还发现,由于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的学科领域和管理部门十分广泛,大量的科学知识、研究成果和管理制度分散在不同的教材书籍、政策文件或科技文献中,很难找到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学习研究资料。

为此,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同时,收集了数百部法规、标准、指南、技术规范等,查阅了国内外上千份科技文献。从气候变化的基础知识入手,对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历程、温室气体减排控制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对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框架、工作机制以及发展前景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梳理,编著了《碳减排基础及实务应用》一书。全书以我国碳减排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为主线,围绕碳减排的实践和应用,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碳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径、碳减排管理的政策法规以及气候变化基本知识均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前沿性试点工作也做了介绍和分析。

全书共分六篇21章,由谢剑锋负责全书的策划统筹和内容审核。其中,第一篇气候变化与国际履约由刘家豪、谢剑锋、柴彦霄、刘力敏等编写;第二篇碳排放权交易由韩永辉、王秀芝、刘馨岳、郑子和等编写;第三篇碳核查由赵志勇、韩永辉、于娜、吴伟鹏、刘家豪等编写;第四篇碳排放评价由刘力敏、吴海云、张亮、谢剑锋等编写;第五篇碳监测由吴伟鹏、谢剑锋、王辉、刘明华等编写;第六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由柴彦霄、刘力敏、吴伟鹏、朱永磊等编写。书中部分图片由邓佳、王亚京等提供。

本书编著的初衷是从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际出发,突出实用性,兼顾理论性,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于碳减排工作实践。我们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关心环境保护事业、关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和高校师生的研究学习提供参考,能够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在编写过程中,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刘友宾司长给予了热情鼓励和指导,得到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罗海江、徐怡珊、师耀龙以及生态环境部卫星中心赵少华等专家的精心指导,还得到中国环境报社郭薇、艾铁鹰、赵兴等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真诚致谢。由于碳减排是一项新兴的发展中的知识体系,许多理论观点、技术方法、管理制度尚在发展完善中,因此在内容的选取和论点的阐述方面颇费思量。同时,限于本书作者水平有限,虽反复增删数易其稿,但难免有错误遗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编写组

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