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方法和步骤
(一)确定清单边界
清单边界按照行政管辖区进行界定,遵循行政区划为地理边界的“在地原则”。地理边界的确定既利于地方政府切实掌握辖区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有助于针对性地制定系统化减排措施,又有助于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分解和考核。
(二)温室气体种类的确定
《京都议定书》规定的6种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HFCs具体包括HFC-23、HFC-32、HFC-125、HFC-134a、HFC-143a、HFC-152a、HFC-227ea、HFC-236fa和HFC-245fa。PFCs具体包括四氟化碳(CF4)和六氟乙烷(C2F6)。多哈会议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修正案规定的第七种温室气体三氧化氮(NF3)暂不计算。为了统一衡量不同温室气体对全球增温的影响,需要以CO2为基准,将其他温室气体换算成二氧化碳当量(CO2e)。
(三)确定排放源
将温室气体排放源与吸收汇分为五大部门,分别是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其中,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和废弃物处理是排放源部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是吸收汇(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也有可能成为排放源)。
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过程中,排放源确定过程路线图表示为图3-2。
图3-2 排放源确定过程路线图
(四)确定计算方法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过程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等于活动水平(即逐级累加不同部门、不同设备和不同燃料品种的排放量)乘以排放因子,计算流程图如图3-3。
图3-3 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流程图
(五)收集数据
数据收集是省级或市级温室气体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活动水平数据收集和排放因子数据收集。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按照下面的优先原则进行收集,见图3-4。
图3-4 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收集优先顺序
第一步统计数据:如统计数据、区县或行业主管部门数据可以满足清单编制中数据需求,优先采用统计数据和部门数据。
第二步收集区县或行业主管部门统计数:如统计数据和区县或行业主管部门数据缺失,或者详细程度无法满足清单编制中数据需求,则通过调研、抽样调查等方式收集和汇总调研数据。
第三步收集企业调研或实地调查数据:如无统计数据和区县或行业主管部门数据,同时考虑时间、人力和物力等限制因素无法收集调研数据,可以通过专家咨询方式获得估算数据。
第四步专家分析:如同时存在多个数据来源,将不同来源的数据相互补充、验证,寻找误差及产生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一个合适的数据来源。
1.活动水平数据的可能来源
活动水平数据需根据部门特征、排放源类型、能源使用等情况进行收集,收集的途径包括查阅相关年鉴、咨询相关统计部门及管理部门、各类调查报告等,活动水平数据的可能来源参考表3-21。
表3-21 活动水平数据的可能来源参考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2.排放因子的收集
排放因子原则上需要通过实际测试获得。当在实际操作中排放因子实测难度大,不易获得时,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得。排放因子来源见表3-22。
表3-22 排放因子来源表
(六)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计算温室气体排放,是指将所需的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参数代入公式,得到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各部门所用公式详见《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
(七)不确定性分析
估算温室气体清单不确定性的流程包括:
(1)确定清单中单个变量的不确定性(如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数据等的不确定性等);将单个变量的不确定性合并为清单的总不确定性;
(2)识别清单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以帮助确定清单数据收集和清单质量改进的优先顺序;
(3)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优先考虑对整个清单不确定性有重大影响的部分。
(八)编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
根据以上收集的资料编制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五大领域温室气体清单分报告及总报告。
各领域分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见表3-23。
表3-23 各领域温室气体清单分报告正文内容
温室气体清单总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见表3-24。
表3-24 温室气体清单总报告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