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态试点监测

四、生态试点监测

(一)生物量地面试点监测

1.监测范围

选择森林、草原典型生态系统开展生物量地面监测,其中森林生态系统选择吉林长白山、海南中部山区、云南白马雪山等3个试点区域;草原生态系统选择内蒙古草甸草原、青海三江源高寒典型草原区2个试点区域开展监测。

2.监测项目

乔木层调查项目包括物种名录、样地内每木胸径、树高、冠幅;灌木层调查项目包括物种名录、株数/多度、盖度、丛幅、高度、基径(地表高度5cm、10cm处的树干直径);草本层调查项目包括物种名录、群落盖度、株数/多度、高度、生物量(干重、鲜重);另外需调查的项目包括地表凋落物干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和土壤层厚度。

3.监测频次

每年在植物生长季开展监测。

4.技术要求

采用布设植被样方和样线法开展调查。森林生态系统调查样方为20m×20m,灌木样方为10m×10m或5m×5m,草本样方为1m×1m。每类样方调查至少保证3个重复。

(二)生态系统通量监测

1.监测范围

在深圳市的赤坳水库、杨梅坑水库两个通量观测站点开展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通量监测。

2.监测项目

H2O/CO2通量、三维风速、空气温度、气压。

3.监测频次

全天候自动观测。

(三)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监测

1.监测范围

2021年我国陆域范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2.监测项目

林地、草地、耕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六大类26亚类。

3.监测频次

年度为监测周期,对土地利用类型开展动态变化监测。

4.技术要求

采用卫星遥感与地面校验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开展监测,具体技术要求按照《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方案》和《生态遥感监测数据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要求》(总站生字〔2015〕163号)中有关规定执行。

(四)承受力脆弱区生态影响监测

1.监测范围

选取青海省承受力脆弱区为试点开展监测。

2.监测项目

开展的监测项目包括青海省生态承受力脆弱区生态系统格局监测、当地植被和水体重要生态参数监测、湿地和冰川两种典型生态系统监测、典型区域碳储量监测、气候变化对生态影响的监测。

3.监测频次

每年1次。

4.监测内容及技术要求

生态系统格局监测:利用多源卫星遥感影像,运用遥感技术提取生态系统信息,开展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城镇等生态系统格局监测,分析各类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面积比例等。

植被状况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手段,获取植被覆盖度、总初级生产力(GPP)等数据,运用综合分析方法,从宏观层面上开展植被状况及变化监测。

水体监测:以多源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运用遥感技术提取水体信息,开展水体空间分布、面积及变化的监测和分析。

典型生态系统监测:针对冰川和湿地两类典型生态系统,综合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开展典型湿地的空间分布、面积及变化的监测;选取阿尼玛卿冰川,开展冰川面积和冰量等监测。

典型区域碳储量监测:主要对典型区域植被和土壤碳储量进行监测。综合利用卫星遥感反演、地面样方调查和资料收集等方法,开展区域植被和土壤碳储量核算关键参数率定校准,实现区域碳储量综合测算与分析。

气候变化对生态的影响监测:结合气候变化数据,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植被、水体和各类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而分析生态系统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