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
[1] 曹伯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R].2021.
[3]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变化与土地:IPCC关于气候变化、荒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粮食安全及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的特别报告[R].2019.
[4]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21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R].2021.
[5] 世界气象组织.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R].2019.
[6] 世界气象组织.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R].2020.
[7]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季节性气候最新通报[R].2021.
[8] 中大咨询研究院.全球碳排放现状与挑战[R].2021.
[9] 能源基金会.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调研报告[R].2020.
[10] 丁一汇.气候变暖我们面临的灾害和问题[J].中国减灾,2003,02.
[11] 历史上地球的重大气候变化.[EB/OL].滁州气象,2020-10-07.https://www.czqxj.net.cn/list_qihou_1.
[12] 卢露.碳中和背景下完善我国碳排放核算体系的思考[J].绿色经济,2021,12.
[13] 邝兵.碳排放核查员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14] 孟早明,葛兴安.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实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15] ICAP.Emissions Trading Worldwide:Status Report 2021.Berlin:International Carbon Action Partnership,2021.
[16] 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展:2021年度报告执行摘要[R].柏林: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2021.
[17] 李涛.北美地区碳排放交易机制经验与启示[J].海南金融,2021(06):83-87.
[18] 绿色金融系列16——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EB/OL].2021-10-31[2021-12-3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091110019440372&wfr=spider&for=pc.
[19] 陈晓燕.碳交易与碳金融市场——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机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0):259-261.
[20] 刘铭,孙铭君,彭红军.我国林业碳汇融资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9(04):1-4+8.DOI:10.13691/j.cnki.cn23-1539/f.2019.04.001.
[21] 中国网.我国初步具备主要温室气体含量全球监测能力[EB/OL].2018-01-15[2021-12-31].http://news.china.com.cn/2018-01/15/content_50228702.htm.
[22] 中国新闻网.气象局:将进一步加强温室气体相关监测和研究[EB/OL].2018-01-15[2021-12-31].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18/01-15/8424383.shtml.
[23]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2016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EB/OL].2018-01-17[2021-12-31].http://www.cma.gov.cn/root7/auto13139/201801/t20180117_460485.html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EB/OL].2010-04-02[2021-12-31].http://www.mnr.gov.cn/zt/hd/dqr/41earthday/zfhd/201004/t20100402_2055322.html.
[25] 方精云,于贵瑞,任小波,刘国华,赵新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06):848-857+875.
[26] Yang Y,Yang Q,Sun X,et al.A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he Simulation Capability of NOAH,SHAW,and CLM Models in Semi-Arid Areas of Northwestern China[J].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6.
[27] 郭丽娟.东北东部森林碳循环过程的集水区尺度模拟[D].东北林业大学,2013.
[28] 龚元,纪小芳,花雨婷,张银龙,李楠.基于涡动相关技术的森林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研究进展[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20,37(03):593-604.
[29]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2017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EB/OL].2019-04-30[2021-12-31].http://www.cma.gov.cn/root7/auto13139/201904/t20190430_523535.html.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9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EB/OL].2020-06-03[2021-12-31].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jagb/.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Z].2021-09-21.
[32] 生态环境监测司,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内外温室气体监测调研报告[R].北京,2021.
[33]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温室气体监测专项研究报告[R].北京,2021.
[34] 崔金星,刘明明.碳监测的概念演变及其法律价值[C].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2:49-53.
[35] 刘毅,王婧,车轲,等.温室气体的卫星遥感——进展与趋势[J].遥感学报,2021,25(01):53-64.
[36] 江苏生态环境.走进碳达峰碳中和卫星遥感技术实现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EB/OL].2021-07-29.https://www.sohu.com/a/480296734_121106832.
[37] 丁一汇.构建全球气候变化早期预警和防御系统[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Z1):44-45.
[38] 陈健华,鲍威,陈亮.碳排放评价数据库及工具研究[J].质量与认证,2014(01):56-58.DOI:10.16691/j.cnki.10-1214/t.2014.01.007.
[39] 杨延征,马元丹,江洪,等.基于IBIS模型的1960—200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格局研究[J].生态学报,2016,36(13):3911-3922.
[40] 周迪.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温室气体通量和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8.
[41] 余涛,廉培勇,宋希明.林业碳汇研究发展进展与展望[J].南方农业,2016,10(09):102-104.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09.060.
[42] 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浅析[EB/OL].2018-12-3.http://www.peacecarbon.com/cn/content/?517.html.
[43] 王献红.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39-56.
[44] 陆诗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20:190-193.
[45] 王高峰,秦积舜,孙伟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案例分析及产业发展建议[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13-23.
[46] 蔡博峰,李琦,张贤,等.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中国CCUS路径研究[R].生态环境部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2021.
[47] 雷英杰.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发布——建议开展大规模CCUS示范与产业化集群建设[J].环境经济,2021(16):3.
[48] 蔡博峰,李琦,林千果,等.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19)——中国CCUS路径研究[R].生态环境部规划院,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2020.
[49] 蔡博峰,庞凌云,曹丽斌,等.《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实施2年(2016—2018年)评估[J].环境工程,2019,37(02):1-7.DOI:10.13205/j.hjgc.201902001.
[50] 张杰,郭伟,张博,等.空气中直接捕集CO2技术研究进展[J].洁净煤技术,2021,27(2):12.
[51] 王栋.CO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环保,2021,41(04):481-484.
[52] 陈璐菡,徐金球,孙志国.CO2捕集技术的研究进展[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20,37(01):8-16.DOI:10.19570/j.cnki.jsspu.2020.01.002.
[53] 王静,龚宇阳,宋维宁,等.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展望[EB/OL].2021-07[2021-12.31].http://www.craes.cn/xxgk/zhxw/202107/W020210715614159269764.pdf.
[54] 刘楠楠.多孔介质中气驱油动力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DOI:10.27493/d.cnki.gzdzy.2020.000079.
[55] 吉洋,牛贵锋,罗昌华.水气交替注入工艺研究及在渤海油田应用[J].石油矿场机械,2015,44(12):52-54.
[56] 李新宇,唐海萍.陆地植被的固碳功能与适用于碳贸易的生物固碳方式[J].植物生态学报,2006(02):200-209.
[57] 郜晴,马锦义,邵海燕,等.不同生活型园林植物固碳能力统计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2020,47(02):44-47.
[58] 雷秋晓,史义存,苏子义,等.制氢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山东化工,2020,49(08):72-75.DOI:10.19319/j.cnki.issn.1008-021x.2020.08.024.
[59] 张贤,李阳,马乔,刘玲娜.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06):70-80.
[60] 王潇.浅议我国煤炭进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视界,2018(30):205-206.DOI:10.19694/j.cnki.issN2O95-2457.2018.30.090.
[61] 崔文鹏,刘亚龙,卫巍,等.尾气二氧化碳直接矿化磷石膏理论与实践[J].能源化工,2015,36(03):53-56.
[62] 王维波,汤瑞佳,江绍静,等.延长石油煤化工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程实践[J].非常规油气,2021,8(02):1-7+106.DOI:10.19901/j.fcgyq.2021.02.01.
[63] 王剑力.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工艺的应用[J].石化技术,2021,28(09):7-8.
[64] 高涛,次会玲.CO2汽提法尿素生产工艺研究[J].河北化工,2012,35(06):38-41.
[65] 邵辉,田斌斌,巫克勤,等.油田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及现场实践分析——评《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J].新疆地质,2021,39(01):171.
[66] 薛华.草舍油田CO2驱地面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J].石油规划设计,2014,25(05):30-32+36+50.
[67] 赵思琪.磷石膏分解渣捕集二氧化碳矿化及过程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68] 耿彦民.碳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分析[C].第十八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环境保护分论坛(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暨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M].[出版者不详],2021:229-232.DOI:10.26914/c.cnkihy.2021.022848.
[69] 洪宗平,叶楚梅,吴洪,等.天然气脱碳技术研究进展[J/OL].化工学报:1-26[2021-12-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946.TQ.20210825.1332.002.html.
[70] 朱文渊.合成氨装置酸性气用于尿素装置的研究[J].大氮肥,2021,44(03):213-216.
[71] 樊涛.NHD脱硫脱碳工艺在合成氨装置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39(24):211-212.
[72] 刁玉杰,马鑫,李旭峰,等.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地下利用空间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调查,2021,8(04):87-91.DOI:10.19388/j.zgdzdc.2021.04.09.
[73] 孟猛,邱正松,刘均一,等.注超临界CO2开发煤层气技术研究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16,44(01):187-195.DOI:10.13199/j.cnki.cst.2016.01.032.
[74] 常彬杰.低温甲醇洗技术在神华煤制氢装置中的应用[J].神华科技,2009,7(03):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