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背景

一、历史背景

1853年,欧洲国家代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海洋气象会议。这次会议是首次国际性的气象大会,也是业务气象学和海洋学的国际合作和协调的先驱。20年后的1873年9月,第一次国际气象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与会代表发起并成立了国际气象组织(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IMO)。国际气象组织是一个非政府组织,从创立到二战结束一直致力于促进国际间气象合作,促进开展协调观测并实现仪器标准化。第一次国际气象大会为各国提供了国际协调的天气观测理念的架构。这种协调合作重要性的第一个主要范例不久便出现了,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年)的背景下,奥地利、美国、加拿大、法国、芬兰、德国、荷兰、挪威、俄国、瑞典等12个国家联合开展了13次北极考察和2次南极考察,观测极地地区的地磁、极光、气象等地球物理现象,并在北极、南极各建立并运行了12个和2个观测站。第一个国际极地年开创了国际科学界大协作的先例,也开辟了极地考察的科学时代,标志着气象研究国际合作时期的开始。

1947年9月,在华盛顿召开的各国气象局局长会议上,各国通过了《世界气象公约(草案)》。1950年3月23日该公约生效,国际气象组织(IMO)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WMO)。1951年3月19日在巴黎举行世界气象组织第一届大会,正式建立机构。同年12月,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世界气象组织旨在为全世界合作建立网络,以进行气象、水文和其他地球物理观测,并建立提供气象服务和进行观测的各种中心,促进建立和维持可迅速交换情报及有关资料的系统,推进在航空、航运、水事问题、农业和其他人类活动领域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家们逐渐深入了解地球大气系统,认识到如果人类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加以限制而任其发展,那么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来说将是弊大、利小,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些结论引起了政治家的关注。197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第一次作为一个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被列入大会主要议题。80年代后期,国际上召开了一系列有政府首脑出席的高层次国际会议,研讨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和对策。这标志着气候变化问题已由科学研究阶段上升到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198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该组织专门负责评估气候变化状况及其影响等,并于1990年首次发布了评估报告,明确提出持续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将导致气候变化的观点。

1990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作出了“为人类的现代和未来而保护气候”的决议,决定设立气候变化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FCCC,The Intergovernmental Negotiating Committee for a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负责制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组织谈判,这标志着气候变化问题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6月4日,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进行了开放签字,57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4年3月生效,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