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的科学认知
(一)科学共识
学术界对全球变暖的研究已有近200年历史。全球变暖的学术研究始于1827年,法国科学家Fourier认为大气与温室的玻璃有相同的作用。自1957年科学家首次在美国夏威夷和南极站直接测量二氧化碳浓度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而全球气温在20世纪40年代出现短暂上升后,五六十年代却开始缓慢下降,但70年代又迅速回升。这一时期,科学界对全球变暖和温室气体的关系充满争议。直到1998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古气候学家迈克尔·曼恩重建了1000年的气候史,用一条“曲棍球杆”曲线(图1-16)展示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的关系,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观点。
图1-16 “曲棍球杆”曲线
如今,观测数据显示,全球气温呈现出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并与二氧化碳浓度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80%以上的主流科学家支持全球变暖,并致力于研究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只有少数科学家仍坚持相反的观点。
(二)民众共识
与科学家注重严谨的逻辑分析和翔实的数据支持不同,民众对全球变暖的认知更多源自自身的感受,这种感受又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民众感受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对全球变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成为共识。
欧洲民众是最先意识到全球变暖的危害并积极采取行动的群体。欧洲以岛国和沿海城市为主,海平面上升直接威胁到大多数人的生存。当全球变暖学说得到越来越多主流科学家的支持,欧洲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未来的生存环境非常担忧,而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忧患意识。美国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发达的石油工业,为居民提供廉价能源,美国人也养成了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美国与欧洲一样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普通民众很关注气候变化对未来生活环境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将成为美国主流民意。
在中国,积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开展包括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向社会公众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各界民众积极参与“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发展”。从2009年开始,生态环境部连续在多个城市开展“全民低碳行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正在成为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的自觉行动,自2013年开始,中国每年举行“全国低碳日”活动,至今已举办9次,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低碳行动走进了千家万户。
2021年1月发布的《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调研报告》显示,公众对于“低碳”这个名词的熟悉度和认同度都很高,谈及低碳生活的意义,41%的受访者认为低碳可以“减少浪费”,33%的人认为低碳有助于“可持续发展”,32%认为它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同时,也有33%的受访者提到低碳使自己的生活更健康,另有25%认为低碳使生活回归简单,让生活更愉悦。这体现了公众既能够从“责任”和“利他”的角度看待低碳行动,又开始建立“低碳”和“高品质生活”之间的关联。同时,报告也注意到公众对于低碳生活有着比较深层次的思考,比如31%的受访者希望学习在生活中如何更好地辨识低碳产品。
图1-17 倡导绿色出行 (王亚京 摄)
(三)国家共识
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各国政府要制定清晰明确的目标和鼓励性经济金融政策,向市场和社会传递清晰的信号,建立稳定的预期,发挥公共资金杠杆作用。企业要主动布局新产业、创新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低碳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截至2021年初,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65%以上和世界经济70%以上,都做出了碳中和承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已在政治层面达成共识。2021年5月6日,德国宣布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从2050年提前至2045年,并提出了更严格的减排目标,这是因为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判定此前的减排目标对后代不公平。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基于以上事实基础,低碳发展及其目标是基于科学认知的全球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