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

四、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

气候变化事件对人类健康与安全、基础设施和生物多样性等产生影响,从而对经济、社会构成风险(图1-13)。风险大小取决于气候相关危害、人类和自然系统的脆弱性、暴露程度和适应能力。

图1-13 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

(一)健康风险日益增大

健康影响包括高温造成的相关疾病和死亡,强风暴和洪水造成的意外伤亡,气候变化引起的病菌快速传播,空气污染加剧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人类流离失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创伤。

1.极端高温危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和分析,自1980年以来,与高温有关的疾病或死亡总体风险一直在稳步上升,目前全球约30%的人口生活在每年至少有20天可能导致死亡的高温气候条件之下。在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城市热岛效应等的情况下,极端高温条件对人类健康系统和卫生系统造成越来越大的损害。2019年,夏季严重热浪事件在日本造成了100多人死亡,另有18000人住院治疗,这给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负担;在欧洲,热浪期间受影响地区共出现1462例非正常死亡(平均死亡率增加了9.2%)。2020年印度受到热浪侵袭,部分地区气温升至50℃,高温天气导致的死亡人数达上千人。

2.疾病传播

如果说新冠病毒是一场短暂、剧烈、突如其来的急性病,那么气候变化就是一场持久、深远、不可逆转的慢性病。气候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一是温度升高导致冰川消融,释放出原本处在休眠状态的古老病毒和细菌,人类生存环境将面临重大威胁;二是气候变化引发次生灾害,暴雨和伴随而来的洪水为各种流行病暴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气候演变改变了媒介生物空间分布,对疾病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自1950年以来的气候条件变化使伊蚊更容易传播登革热病毒,登革热发病率急剧上升,全球约有一半的人口面临着被传染的风险。气候变化还可通过各种渠道对发病率产生影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北京地区疫情最为严峻的逐日气象要素资料与SARS传播及发作状况,提出温度、湿度、紫外线强度等气象条件对SARS病毒的传播具有直接影响。

(二)粮食危机

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和降水变化以及极端天气,使得全球粮食生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与陆地》的特别报告中指出,1981—2010年,全球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平均产量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已经分别减少了4.1%,1.8%和4.5%。近几十年来,由于极端天气事件,全球平均每年损失约10%的谷物产量。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适应措施,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粮食产能下降5%~30%。2019年2—5月,云南发生严重的冬春连旱,5月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又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夏秋冬连旱,这场罕见的旱灾共造成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67个市(自治州)387个县(市、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331万公顷,其中绝收47.5万公顷。气候变化会影响作物的营养价值,极端气候还会影响粮食运输和供应链,这些因素都让粮食安全的形势更加严峻。

缺乏农业灌溉条件、主要依靠自然降雨的地区,是气候变化威胁下格外脆弱的地带,对粮食产生的冲击更为严重。干旱地区有30亿居民,占全球人口的38%,主要集中在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拉丁美洲。IPCC预测,在未来全球变暖1.5℃、2℃及3℃的情况下,生活在干旱地区并面临用水压力和栖息地退化等风险的人口预计分别达到9.51亿、11.5亿和12.9亿人。农业生产力下降,粮食价格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的结合会加剧这部分旱地人口的贫困。

(三)流离失所

被迫流离失所是气候变化最具破坏性的影响之一。气候变化导致的生产生活环境不再适宜人类生存,推动跨境和国家内部的大规模人口迁移。英国扶贫慈善组织乐施会发布报告指出,2010—2019年,气候引发的灾难每年迫使约2000万人离开家园——相当于每2秒钟就有1人背井离乡。报告指出,贫穷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岛国、赤道地区受影响最大。中低收入国家(如索马里、印度)人口因极端天气灾害而流离失所的可能性是美国等高收入国家的四倍以上。2020年上半年,主要受气候灾难的影响,大约980万人流离失所,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之角地区。莫桑比克在接连遭受飓风侵袭和战乱的双重影响下,已迫使73万人逃离;巴西亚马逊地区因洪水导致超过4万的人无家可归。气候变化间接导致地区冲突、难民等政治问题更加严峻。在阿富汗,由于气温升高的干旱加剧了40年战争的影响,加剧了这个拥有350多万国内流离失所者的国家的粮食短缺状况。

(四)基础设施受损

气候变化对基础设施的影响越来越大,如公路和铁路、发电厂、工业、供水、学校医院的基础设施等。例如,极端天气导致的洪水、滑坡、泥石流、雪崩等影响着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及安全运营。极端暴雨洪水冲毁路基桥梁,地下水位下降导致铁路和公路设施结构沉降,冻土融化造成“冻土带”的铁路和公路设施结构破坏等。2020年7月中旬以来,河南省强降雨过程对全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毁,高速公路遭水毁2639处,149个收费站、98对服务区被积水淹;普通干线公路遭水毁6553段、断行95处,农村公路阻断3852条,航运设施受损351处,道路运输场站受损52个,在建高速公路项目遭水毁受损1255处,郑州、新乡、鹤壁、安阳等市道路运输、公共交通、出租汽车不同程度受影响。经初步统计,造成直接损失约109亿元。

(五)生态系统崩溃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气候变化的影响超越了国界,危及包括人类自身的所有的生灵,它会引起气候带北移、全球降水量重新分布、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从而直接影响全球水资源分布、植被分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土壤发育等,并最终影响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和地理范围上都有所增加。

图1-14 生态环境破坏,大堡礁珊瑚白化前后

(来源:联合国新闻网)

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种灭绝风险将会比地球历史上5次严重的物种灭绝还要大规模。珊瑚礁是受气候变化威胁最大的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海洋升温和酸化的威胁。当全球气温升高1.5℃时,珊瑚礁覆盖率将会下降到10%~30%;升温2℃时,会下降到1%以下。2015—2016年珊瑚白化事件是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全球范围内损失了大片有价值的珊瑚。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洋温度上升,这些全球白化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2020年的气候变化状况让我们对当前气候形势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有利于我们把握未来方向、采取行动。全球当前的发展模式在迄今为止的数百万年间为人类带来了繁荣,但同时也给全球气候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损害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在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以及城市化等一系列关键的人类活动领域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