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高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并将该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此后又相继开展了太行山绿化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这些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地发挥了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的固碳作用。此外,各地还广泛开展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2010年至2020年,中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约720万公顷。
中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造林3633万公顷、森林抚育4246万公顷。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森林蓄积量超175亿立方米,这两个指标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森林植被碳储备量91.86亿吨,森林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有特殊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防沙治沙、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十三五”期间,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97.8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65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1万平方公里,塞罕坝、库布齐等创造了一个个“荒漠变绿洲”的绿色传奇;修复退化湿地46.74万公顷,新增湿地面积20.26万公顷。截至2020年底,中国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333万公顷,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得到有效保护;2021年10月,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等五大国家公园的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