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9%,比2005年大幅提升了8.5个百分点;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9.8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4.7%,其中,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发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8亿千瓦、2.5亿千瓦、3.7亿千瓦、2952万千瓦、4989万千瓦,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较2005年分别增加了3000多倍和200多倍(图1-19)。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到2.6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3以上。
图1-19 2011—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
能耗强度显著降低。中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初步核算,2011年至2020年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8.7%(图1-20)。“十三五”期间,中国以年均2.8%的能源消费量增长支撑了年均5.7%的经济增长,节约能源占同时期全球节能量的一半左右。中国煤电机组供电煤耗持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截至2020年底,中国达到超低排放水平的煤电机组约9.5亿千瓦,节能改造规模超过8亿千瓦,火电厂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5.8克/千瓦时(以标准煤计,下同),较2010年下降超过27克/千瓦时。据测算,供电能耗降低使2020年火电行业相比2010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亿吨。2016年至2020年,中国发布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16项,实现年节能量77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发布强制性产品设备能效标准26项,实现年节电量490亿千瓦时。
图1-20 2011—2020年中国能耗强度
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速转化。为应对化石能源燃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中国严控煤炭消费,煤炭消费占比持续明显下降。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2020年的56.8%(图1-21)。中国超额完成“十三五”煤炭去产能、淘汰煤电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4500万千瓦以上。实施气代煤、电代煤(简称“双代煤”)是中国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深化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决策部署。截至2020年底,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率已提升到6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累计完成散煤替代2500万户左右,削减散煤约5000万吨,据测算,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200万吨。
图1-21 2011—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
能源发展有力支持脱贫攻坚。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能源资源,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中国累计建成超过2600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成千上万座“阳光银行”遍布贫困农村地区,惠及约6万个贫困村、415万贫困户,形成了光伏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