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本书编写组

前言

第一篇 气候变化与国际履约

第一章 气候与气候变化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气候

二、气候变化

三、温室气体

四、温室效应

五、碳源

六、碳汇

七、碳排放

八、碳减排

九、碳达峰

十、碳中和

第二节 气候变化简史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三、近现代气候变化

第三节 2020年气候状况

一、全球气候变化指标

二、影响短期气候变化的因素

三、气候变化重大事件

四、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

第四节 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一、全球碳排放现状与格局

二、低碳发展的科学认知

第二章 气候变化国际公约

第一节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一、历史背景

二、主要内容

三、历次会议的重要议程

第二节 京都议定书

一、历史背景

二、《京都议定书》的生效过程

三、主要内容

第三节 巴黎协定

一、历史背景

二、主要内容

第三章 中国的气候政策与行动

第一节 中国的气候政策

第二节 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就

一、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

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三、产业低碳化为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高

五、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

第三节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智慧

一、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三、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第四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一、引领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二、宣布自主减排行动目标

三、做出碳达峰、碳中和庄严承诺

四、积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

问题与思考

第二篇 碳排放权交易

第四章 碳排放权交易概述

第一节 碳排放权交易概念

一、碳排放权

二、二氧化碳当量

三、碳排放配额

四、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五、碳排放权交易

六、碳市场

七、碳排放权交易产品

八、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

九、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

十、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

第二节 碳排放权交易基本原理

一、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机制

三、碳排放权交易的形态

第三节 碳排放权交易国内外进展

一、国际进展

二、国内进展

第四节 主要政策法规

第五章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

第一节 碳排放权交易流程

一、交易流程

二、CCER产生和交易流程

三、自愿减排量产生和交易流程

第二节 碳排放配额分配与登记

一、碳排放配额分配

二、碳排放权登记管理

第三节 碳排放权交易与结算

一、碳排放权交易

二、碳排放权结算

第四节 碳排放配额清缴

一、碳排放配额清缴

二、碳排放权抵消

第五节 监督管理

一、参与主体

二、监管环节

三、各方职责

第六章 碳资产与碳金融

第一节 碳资产

一、碳资产概念

二、碳定价机制

三、碳资产的开发途径

第二节 碳金融

一、碳金融种类

二、碳金融衍生品的功能与作用

三、碳金融业务机构

问题与思考

第三篇 碳核查

第七章 碳核查概述

第一节 碳核查相关术语

一、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二、核算边界

三、燃料燃烧排放

四、工业生产过程排放

五、净购入使用的电力、热力产生的排放

六、固碳产品隐含的排放

七、活动水平

八、排放因子

九、数据质量控制计划

十、不符合项

第二节 碳核查的作用和意义

一、碳核查是摸清“碳家底”的主要途径

二、碳核查是企业取得排放配额的前提条件

三、碳核查是推进碳减排的有力抓手

四、碳核查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名片”

第三节 国内外碳核查政策与标准

一、国际碳排放核算指南框架

二、部分国家碳排放核算实践

三、我国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具体实践

第八章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编制

第一节 报告编制要求

一、编制原则

二、具体要求

三、编制流程

四、核算方法

第二节 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内容

一、报告主体基本信息

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三、活动水平数据及其来源

四、排放因子数据及其来源

五、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内容

六、报告大纲

第九章 碳核查程序和要点

第一节 碳核查工作流程

第二节 碳核查要点

一、文件评审要点

二、现场核查要点

三、信息公开要求

四、核查报告编制参考大纲

第三节 核查技术服务机构及人员管理

一、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主要任务

二、碳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禁止活动类型

三、对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管

四、碳排放管理员职业体系

第十章 温室气体清单编制

第一节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

一、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背景

二、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现状

三、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依据

四、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内容

第二节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

一、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现状

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依据和内容

三、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方法和步骤

第十一章 碳核查案例

第一节 体系/边界核查案例

一、体系建立

二、基准年确定

三、组织边界

四、运行边界

第二节 核查思路案例

第三节 核查策划案例

第四节 现场核查案例

问题与思考

第四篇 碳排放评价

第十二章 碳排放评价概述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碳排放评价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二、碳排放评价与环评的关系

第二节 国外碳排放评价进展

一、加拿大

二、美国

三、欧盟

四、英国

五、澳大利亚

第三节 国内碳排放评价进展

一、国家的决策与部署

二、地方的探索与实践

第十三章 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

第一节 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试点

一、碳评价试点的要求

二、碳评价试点的任务

第二节 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报告编制

一、工作流程

二、评价内容与要求

三、碳排放环境影响报告大纲

第十四章 规划碳排放评价

第一节 规划碳排放评价进展

一、国家层面

二、地方层面

第二节 产业园区规划碳排放评价报告编制

一、评价重点

二、评价内容与要求

第十五章 问题与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二)评价指标有待明确

(三)数据可靠性难以保证

(四)碳减排技术不成熟

二、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立法

(二)健全标准

(三)协同管控

(四)拓展创新

三、结语

问题与思考

第五篇 碳监测

第十六章 碳监测概述

第一节 碳监测概念

一、碳监测的内涵

二、碳监测的背景

第二节 碳监测的意义

一、对接全球大气观测计划

二、全球气候变化预警与防御

三、区域碳排放趋势评价

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五、支撑碳排放管理与交易

第三节 碳监测发展

一、碳排放源监测进展

二、环境浓度监测进展

三、碳汇监测进展

四、国内现行温室气体测量方法简介

第十七章 碳监测的类型与技术要点

第一节 重点行业温室气体监测

一、火电行业

二、钢铁行业

三、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

四、煤炭开采行业

五、废弃物处理行业

第二节 城市大气温室气体及海洋碳汇监测

一、综合试点城市

二、基础试点城市

三、海洋碳汇试点

第三节 区域大气温室气体及生态系统碳汇监测

一、国家背景站地面大气温室气体监测

二、全国及重点区域温室气体立体遥感监测

三、重点省份碳排放核算遥感监测

四、生态试点监测

第十八章 碳监测发展方向与思路

第一节 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问题

二、对策思考

第二节 碳监测“十四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原则

二、阶段性目标

第三节 碳监测发展思路

一、总体思路

二、建设内容

问题与思考

第六篇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第十九章 CCUS技术概述

第一节 CCUS技术概念

一、CCUS定义

二、国外CCUS发展现状

三、中国CCUS发展潜力

第二节 碳捕集技术

一、碳捕集的类型

二、捕集分离技术

三、示范应用进展

第三节 碳利用与封存技术

一、碳利用与封存的类型

二、研究应用进展

第四节 其他碳减排方式

一、生物固碳

二、生物质能

第二十章 CCUS技术工艺

第一节 碳捕集典型工艺

一、化学吸收工艺

二、物理吸收工艺

第二节 碳利用典型工艺

一、化工利用工艺

二、强化采油技术

三、矿化利用技术

第三节 碳封存典型工艺

一、地质封存

二、海洋封存

第二十一章 CCUS项目环境风险评估

第一节 环境风险评估内容与方式

一、适用范围

二、评估流程

三、评估范围

四、风险识别

五、确定环境本底值

六、环境风险评估

七、环境风险管理

第二节 环境风险评估问题与思路

一、面临的问题

二、思路与对策

问题与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碳减排政策与技术文件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