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洋碳汇试点
蓝色碳汇属于碳汇的一种,又称“海洋碳汇”或“蓝碳”,是一种利用海洋生物及海洋活动吸收清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深海中的过程,与陆地上的“绿色碳汇”相对应。经统计,全球范围内超过55%的经生物固存的碳是储存在蓝碳生态系统中的。其中,海岸带上的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关键生态系统贡献了蓝碳总量的70%。海洋碳汇监测试点工作就是要尝试摸清我国蓝碳的底数,为未来蓝碳的规划开发奠定基础。
(一)监测项目
(1)海岸带生态系统碳储量:滨海湿地、海草床、盐沼地等典型植物各部分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及厚度等。
(2)海岸带生态系统碳通量:CO2通量、CH4通量(选测)。
(3)海岸带生态系统植被状况:种类、范围、面积、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附生生物量、密度、覆盖度、高度、胸径等。
(4)海岸带生态系统气象及水文状况:光合有效辐射、气温、降雨、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浑浊度、潮沙等。
(5)海藻养殖固(储)碳参数:海藻日净固碳速率、海藻含碳率、有机碳日释放速率等。
(6)海藻养殖状况:海藻养殖种类、养殖面积、养殖方式、养殖周期、养殖产量等。
具体监测过程中的项目及指标选择可依据海洋及海岸带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和养殖类型的具体情况设置。
(二)点位布设要求
1.海岸带点位布设及方法
原则上每个生态系统试点项目区需布设3~6条固定样线,每条样线不少于3个点位;通量塔布设的下垫面尽量均质,且有充足的风浪区。植被状况监测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碳储量监测采用实测法和模型拟合;碳通量监测主要采用涡度相关法。
2.海藻养殖区点位布设及方法
根据海藻的养殖方式和养殖区域特点布设监测点位,原则上每个养殖区域监测点位不少于3个。海藻养殖面积以及藻种识别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固碳量测算相关参数采用室内模拟结合现场调查的方式;碳储量监测采用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方式。
(三)采样要求
1.周边环境
为能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采样点应避免靠近受人类活动影响区域。
2.采样深度/高度
碳储量采样深度原则上为1米,在实际采样中可根据需求确定具体采样深度。碳通量塔高度一般不低于下垫面植被高度的2~3倍。
3.采样平台
优先在已开展过碳储量及碳通量监测的平台上开展监测。
4.采样系统
为了保证采样精度和样品的代表性,采样系统应按时维护和校准。
5.采样样方要求
盐沼生态系统每个站位布设1个调查样方。样方大小根据盐沼植物种类、分布特征确定,一般高大植物或分布不均匀低矮植物样方应为0.5m×0.5m,分布均匀低矮植物样方可为0.25m×0.25m。若调查样方内植株数量少于10株,需就近重新选择合适样方。
海草床生态系统调查样方因海草物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具体指标及方法如下:生物量取样样方大小为0.5m×0.5m,取样深度为20~30cm,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凋落物样方应一致;凋落物样方可为海草地上生物量样方的一部分,沉积物柱状样直径宜在50~75mm之间,样方宜采取随机、三角形、直线型方式布置,海草植被平行样方采集不少于3组。为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采样过程中应尽量减小对海草床的干扰和破坏。
(四)监测频次
海岸带生态系统监测频次:碳通量及影响因子指标为全年连续监测,其余指标选择生物量最大季节(7—10月)每年开展1次监测。
海藻养殖监测频次:根据海藻养殖种类和养殖周期,安排监测频次,原则上每个周期监测2~3次。
(五)质量控制和量值溯源
1.质量控制要求
依据《全国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指南(试行)》开展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各类湿地植被的总体分类精度不低于80%,各类参数的遥感反演精度不低于70%,碳通量半小时缺失数据应小于10%。
试点监测单位应根据精度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计划,包含仪器设备性能要求、安装验收要求、运行维护与质量控制要求,包括校准频次、方法、合格标准等。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运用在线高频校准及时修正仪器漂移,提升监测系统整体的准确度。
2.准确度核查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负责开展试点区域监测点位准确度核查,采用比对核查形式进行,试点建立典型海岸带生态系统和海藻养殖碳汇监测准确度核查技术规范,评价各类点位的数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