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查策划案例

第三节 核查策划案例

案例7

企业向核查机构提交了2013年企业碳核查申请,按核查机构要求提供了企业2013年温室气体量化清单、量化报告和组织平面布局图。核查机构要求企业提供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文件和组织架构图,企业回复说这些材料都有,但属于公司内部机密,不能提供电子档,核查现场时可提供纸质档给核查员查阅。

根据企业提交的温室气体量化清单和量化报告相关内容,企业的排放源识别表及活动数据收集表如表3-26和表3-27所示。请根据以下信息编写抽样计划表及第一阶段现场核查计划的核查日程安排表。

案例分析:前期的核查策划主要包括文件审核、编写抽样计划、制定核查计划等几个阶段。核查组要对企业前期提交的材料进行文审,并基于风险分析制定抽样计划。

对上述企业材料文审后可能存在的风险为:①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文件:企业未能提供文件进行文审;②组织边界、排放源识别:文审无法得出公司组织边界设定是否准确合理,排放源识别是否充分,必须现场确认;③各排放源活动数据的可追溯性及数据的准确性:核查组按《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核查规范及指南》(SZDB/Z 69-2012)条款5.3.3.2抽样方法确定抽样比例:首先看是否有分场所,若有分场所,要识别和分析各场所的差异来确定场所抽样比例,然后确定各排放源、设施的抽样比例。

表3-26 排放源识别表

表3-27 活动数据收集表

按照上述思路,抽样计划表编制如表3-28所示:

表3-28 抽样计划表

核查组长编制好《抽样计划表》后,下一步就要制定核查计划。原则上,现场核查宜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现场核查和第二阶段现场核查),每个阶段现场核查均应制定核查计划。如果组织的运行边界比较简单,排放源较少,组织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较完善,可只进行一次现场核查。必要时,可现场修订核查计划。其中,第一、二阶段现场核查计划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核查计划》中需包含《核查日程安排表》,以便让受核查方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准备和记录信息准备等。编制日程安排表时,需考虑几个方面:

(1)工作时长须满8小时;

(2)按时间段安排各项审核活动;

(3)现场审核活动原则上需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安排。按照核查惯例,每次现场核查开始前要召开首次会议,在首次会议上需向企业说明本次核查的目的、范围、内容和具体的核查安排,在核查结束后需召开末次会议,向公司通报本次核查的结果。

按照《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和报告规范及指南》(SZDB/Z 69-2012)中条款5.3.4.2第一阶段现场核查计划的要求,第一阶段现场核查计划内容宜重点考虑下列方面:

(1)组织边界,包括地理信息、多场所信息、设施和排放源;

(2)运行边界;

(3)温室气体信息管理体系;

(4)文件审核的发现;

(5)抽样计划中的待核查点;

(6)温室气体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得性等。

核查组共4名核查员,分为A、B两组,制定该企业的第一阶段现场核查《核查日程安排表》,如表3-29所示。

表3-29 核查日程安排表

注:核查标准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核查的关注点是不同的,第一阶段一般不涉及量化过程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