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莱茵报》的地位

五 马克思在《莱茵报》的地位

马克思在18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打算同布鲁诺·鲍威尔一起在波恩大学任教。但是青年黑格尔分子受到新任教育大臣约翰·艾希霍恩的压制和打击。鲍威尔在1842年3月被解除教职,马克思的希望破灭了。他于是转而投身现实的政治斗争。

早在1841年9月在科隆商量办报时,马克思就参与其事,并且从一开始起,他的意见就很有分量。当首任编务主管人选尚未敲定之时,马克思特别提醒荣克提防一个毛遂自荐、名叫玛格尔博士的人。[18]接着,报社又接受了他推荐的鲁滕堡。与其他参加《莱茵报》的青年黑格尔分子不同,马克思为报纸撰稿比他们晚得多。直到1842年3月底,他才开始为《莱茵报》写第一篇文章《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

尽管家中发生了一些变故,马克思还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莱茵报》社务中来,这主要是由于鲁滕堡不称职。同时,他与他以前的柏林伙伴组成的“自由人”的分歧日益加大。7月起他从家乡特利尔来到科隆,完全投身报纸工作。8月起,他实际主管编务,这从他8月15日给奥本海姆的信中可以反映出来。[19]马克思采取的避免与官方公开冲突的方针和策略曾使双方的关系趋于缓和,然而同开展无谓而抽象批判的“自由人”的决裂终于在11月发生。鲁滕堡被解职后大肆吹嘘他是“《莱茵报》被放逐的原则”[20]令马克思鄙夷。

在马克思的领导下,《莱茵报》很快活跃起来,报纸的订户从10月初的885个[21]增加到11月10日的1800个和12月底的3400个。[22]另一方面,在《莱茵报》的工作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韧性,正如马克思所言:“我们从早到晚都需忍受最可怕的书报检查的折磨,忙于同部里通信,对付总督的指控、省议会的责难、股东的埋怨等等”,[23]以致于他对当局查封《莱茵报》表示“感谢”:“政府把自由还给我了。”[24]

尽管各种文献都没有说明马克思曾被正式任命为《莱茵报》的什么职务,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报社发挥灵魂作用。连那个狡诈的书报检查官圣保罗也不得不承认:“毫无疑问,在这里马克思博士是报纸的理论中心,是报纸的各种理论的活的泉源。”[25]1842年3月17日,马克思宣布,“本人因现行书报检查制度的关系,自即日起,退出《莱茵报》编辑部”。[26]圣保罗次日得意地写道,他对“整个报纸的思想上的领导者”马克思的离去“感到十分高兴,因为今天我在这份报纸上所花费的时间还不到先前花费的时间的四分之一。”[27]

综上所述,《莱茵报》的编辑体制是比较复杂的,它既有一个挂名的主编(正式头衔是责任编辑),又有多人先后主管编辑部,其权力有实有虚,几经变化;其工作以德国事务为主。马克思没有被任命为这样的主管,但是他无疑是报纸中后期编务工作的实际决策人之一。

[1]本文原载于《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1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969页。

[3][苏]阿尔森·古留加:《黑格尔传》,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987页。

[5][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317页。

[6][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7][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319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0卷,第16页。

[9][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32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105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1050页。

[12]同上书,第43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0卷,第320页。

[14]同上。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7卷,第435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1050页。

[17]同上书,第977页。

[18][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319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7卷,第432—434页。

[20]同上书,第435页。

[21][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400页。

[22]同上书,第435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7卷,第437页。

[24]同上书,第440页。

[25][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426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445页。

[27][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4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