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党办报”是最富有活力的新闻理论

“全党办报”是最富有活力的新闻理论

“全党办报”学说体现了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它象一根红线贯穿于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性质任务、报道主体、服务对象、基本原则、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组织建设之中。我们说“全党办报”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核心,是最富有活力的新闻理论,还因为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的办报思想,正确地解决了党的新闻工作中一系列带规律性的关系问题。

第一,“全党办报”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统一起来。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新闻报道工作就是认识和反映社会的工作。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新闻报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检验新闻宣传社会效果的唯一标准。因此,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新闻工作才能及时正确地反映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历来强调新闻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报纸广播电视密切同群众的联系,每天把各条战线人民群众的新创造、新思想、新成就、新经验及时地反映出来,并不断地从群众创造中发掘大量宝贵的东西,把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经过思考、分析、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从而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集中后的意见是否正确。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样,新闻事业就成为贯彻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工具。

第二,“全党办报”体现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和群众性的结合。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是党的宣传舆论工具,也是人民的讲坛。报纸广播电视的全部活动都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显著标志之一。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闻事业,才能够依靠人民群众来办,不仅能做到“为群众”、“写群众”,而且能做到“群众写”、“群众检验”。只有这样,才是完整地体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如果离开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报纸广播电视就不可能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

邓小平同志说:“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10]共产党是为人民群众的彻底解放而存在的,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是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和集中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报纸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有无社会效益和效益大小,根本条件是它能否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近年来,拜金主义侵蚀到新闻广播电视领域,有人唯利是图,不顾政治影响,不顾社会效果,追逐精神产品的‘含金量’,形成新闻行业的不正之风,主要表现是:以各种名目出现的‘有偿新闻’逐渐增多;为追求市场轰动效应,虚假报道明显增多;格调低下、庸俗的东西增多;违反新闻纪律的情况增多,甚至丧失国格人格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虽然是局部现象,但是它从根本上违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如果任其蔓延,必将使党的新闻事业毁信失誉。

诚然,满足受众的需要是新闻事业的一般规律。当今世界上任何一种报刊,都希望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群,以达到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用什么内容去吸引读者,却千差万别。像美国的黄色刊物《花花公子》,号称拥有百万读者,靠的是裸体美女和感官刺激来迎合读者口胃。海外另有一些报纸刊物,最醒目的文章标题是官场内幕、党派纷争、社会丑闻、明星艳史等。社会主义报纸广播电视不能降低水平,迁就迎合某些人的不健康趣味,不能支持群众中某些不合理的要求。越是改革开放,越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我们不赞成“受众是上帝”的观点,对受众的需要、兴趣和要求不作具体分析,一味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和不合理要求,就偏离了引导群众提高一步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严重脱离群众的。对于执政党领导的新闻事业来说,最致命的危险莫过于严重脱离群众。

第三,“全党办报”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新闻领域的结合。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重新认识我国的国情,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全党、全国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中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志。14年改革的实践证明:它是指引我们国家富强、民族鼎盛、克服困难、顶住风浪、立于不败之地的总路线总政策。毛泽东同志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11]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是党的喉舌,其第一位的职责就是不断结合实际全面正确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为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调查研究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基本方法。新闻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了解情况、反映实际,宣传政策、指导实际。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才能生动活泼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正确地反映实际和指导实际。那种认为报纸广播电视的主要功能就是传播信息,“广播就是通风报信”,要提高报纸广播的可读可听性就要取消、削弱政策宣传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如果说,宣传党的理论和基本路线,不能照本宣科,也要讲求宣传艺术,尊重新闻规律,那是正确的。正像江泽民同志所说的那样:“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决不是机械地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而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把党的政治观点、方针政策,准确生动地体现贯注到新闻、通讯、言论、图片、标题、编排等各个方面。”[12]

第四,“全党办报”体现了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和贯彻群众路线的结合,这是社会主义报纸广播电视全面、深入、迅速地反映实际和指导实际的重要组织保证。依靠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加强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是报纸广播电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下的群众路线,其实质是阶级路线,就是依靠各级党组织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形成有组织的社会舆论队伍。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主体。报纸广播电视应该颂扬什么、反对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各级党委的主要职责是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对党的政策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贯彻执行的情况了解比较全面,对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解决问题的轻重缓急,胸中比较有数。贯彻依靠全党、依靠群众办新闻事业的方针,报纸广播电视就能及时、全面、充分、深刻地反映出举国上下党政军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雄心壮志、探索精神、艰苦奋斗的战斗风貌、宏伟业绩、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生动地宣传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胜利地前进。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对毛泽东新闻思想人们在认识和理解上并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在电子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新闻时效要求更高的今天,群众掌握不了复杂的录音录像技术,通讯员适应不了现代新闻工作的要求。因此,有些新闻单位不同程度地削弱了通讯员工作和编辑部的群众工作。这种看法和作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因而是不正确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每天播出的地方新闻,主要是依靠全国各级电视台和有录像设备的大厂矿、企业部队、机关、学校的电视通讯网提供的。不少省市电视台的新闻片也主要来自通讯员之手。

“全党办报”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们新闻事业特殊的优势和传家宝,只能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注入新的内容,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丢弃。

毛泽东新闻思想是全党在新闻领域集体智慧的结晶。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都作出过重要贡献。邓小平同志说:“出报纸、办广播、出刊物和小册子”,“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从领导来看,办报是大家办报,从新闻工作者自己来看,也是大家办报。报纸真的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报纸办好了,对领导是最大的帮助。”[13]这是对“全党办报”方针的重要性作出的深刻而透彻的阐述。

综上所述,“全党办报”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新闻领域融为一体,是毛泽东新闻思想中最富有独创性的理论。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其性质是人民的新闻事业;其力量源泉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其宣传主体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光辉业绩;其发展条件是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只要我们的新闻事业植根于人民之中,同人民群众的生活脉膊一起跳动,同沸腾的四化建设的活水一起流淌,充当人民“千呼万应的喉舌”[14],就会永葆青春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王珏,男,58岁,安徽霍山县人,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现为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新闻研究所教授。

[1]本文原载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3年第5期。

[2]《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页。

[3]同上书,第90页。

[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34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75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59页。

[8]《列宁全集》第7卷,第515页。

[9]《毛泽东选集》第4卷(合订本),第686页。

[10]《邓小平文选》(1938—1965),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6页。

[11]《毛泽东选集》第4卷(合订本),第1212页。

[12]江泽民:《关于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1989年11月28日。

[13]《邓小平文选》(1938—1965),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15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