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驻外记者
被天津地方审判厅宣布因领导天津各界抵制日货游行示威被捕的周恩来在拘留期满释放后1920年10月,立即决定赴欧洲勤工俭学。周恩来从1920年岁末出国,到1924年8月回国。在旅欧期间,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考察,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了许多革命活动,除为《益世报》撰写旅欧通信外,还主办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机关刊物《少年》、《赤光》刊物。
周恩来在天津期间,曾主办过南开校刊《校风》、《敬业学报》、《天津学生联合会会报》,他虽然没有学过新闻专业,但在新闻实践中已熟悉新闻业务,并在新闻理论上有所创新,所以他一旦出国,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驻外记者。
周恩来从1921年3月到1922年5月1日,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了50个专题的150篇通信,平均两天多一点时间就发出一篇通信,共约24万字。《留法勤工俭学生之大波澜》一组通信,从1921年5月9日到5月18日,十天之内连续发出17个小题目,约二万多字的长篇通信,其工作效率之高和勤奋刻苦的工作精神是很惊人的。
旅欧通信内容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各方面问题,但主要是英、法、德等国家的经济、政治问题,欧洲各国政府之间的问题,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问题。他的观点从开篇伦敦通信到最后欧洲通信诸文生动地反映了他的考察成果。开篇通信《欧战后之欧洲危机》一文中说:“吾人初旅欧土,第一印象感触于吾人眼帘者,即大战后欧洲社会所受巨大之影响,及其显著之不安现状也,影响为何?曰生产力之缺乏,经济界之恐慌,生活之穷困。凡此种种,均足以使社会上一般人民饥寒失业交困于内外,而复益之以战争中精神文明所得间接之损失,社会之现状,遂乃因之不安”。一开篇就抓住社会生活中的核心问题,劳动力及劳动人民生活问题,这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考察社会的成功方法。旅欧通信最后文章《劳动世界之新变动》一文中说:“劳动问题和社会主义在欧洲各国已结成不解之缘,这是稍知欧事者皆能相信,……社会主义之不可悔,实已成必然之趋势。然而大致的趋势,总是由右向左的。”把劳动问题和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是思想认识上的大飞跃。旅欧通信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周恩来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和他在考察社会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周恩来的新闻观在《留法勤工俭学生之大波澜》一文中已有表述。他说:“于此事纯立客观地位,据实直书,或能免去一切囿于局部观念,是投身历其境者减去偏见不少”。此文有三层意思:一客观公正;二据实直书;三全面。此三点说明周恩来的新闻观之已较《会报》旨趣书的办报宗旨有所前进,这是他一年新闻实践的总结,也是他新闻思想的科学阐述,他的新闻工作者品德的概括。
有了认真负责、勤奋刻苦的工作精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考察社会的科学方法和他的科学的新闻观,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记者的重要素养,是周恩来旅欧通信成功的重要经验,也是后人学习他的新闻生涯的精髓所在。
[1]本文原载于《新闻与写作》199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