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新闻思想评价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贡献,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同中国无产阶级报刊实践结合起来,使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在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毛泽东指出,一定社会的报纸,是该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报纸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又为这种经济基础服务,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新闻事业同社会经济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二)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大力发动群众办报的传统上,毛泽东鲜明地提出了“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方针,把群众路线创造性运用于新闻工作实践,更大规模地动员和组织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开创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新局面。
(三)强调政治家办报原则,指出报刊工作者应是又红又专、坚持实事求是作风、善于调查研究的无产阶级战士,从而对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提出了明确的规范和严格的要求。
(四)积极倡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和文风,引导中国新闻事业走出了一条民族化、群众化的发展道路。
总之,毛泽东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特别是列宁新闻思想,运用苏联报刊工作和通讯社工作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党性,奠定了新中国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体制模式。伴随着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毛泽东新闻观点,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未被彻底清除的封建意识的严重影响,以及毛泽东个人的缺点错误特别是后期所犯的严重错误,加上向苏联新闻界学习过程中由于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影响所造成的弊病的干扰,致使毛泽东新闻观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些缺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而且干扰了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在一个时期的历史悲剧中,新闻事业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起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
毛泽东新闻观点的缺陷,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片面强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他虽然在个别场合,比如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过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的工作,要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来进行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但他总的指导思想,是把报纸、广播、通讯社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仍一再强调报纸的主要任务是从事阶级斗争。他的这一观点和对于报纸工作的错误指导,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而且对中国的新闻事业造成了重大的失误和破坏。
(二)片面对待新闻自由问题。毛泽东认为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的口号。虽然偶尔他也谈到,要是在西方,就不可能出现像斯大林那样的破坏法制的现象,[15]但他很少公正对待知识分子呼吁更多的新闻自由的要求。他甚至过于夸大地对待思想文化战线的阶级斗争,认为新闻界“牛鬼蛇神”最多,最容易出修正主义,唯心论最多,他们要求新闻自由,就是“秀才造反”。
(三)轻视报刊的监督功能。毛泽东后期很少提到报刊的民主监督和批评与自我批评,很少注意和支持报刊独立负责地发挥这一职能。相反,他把报刊批评视为“钓鱼”,“引蛇出洞”,即引诱人们批评尔后抓辫子、打棍子的一种手段,而他还把这种手段称为“阳谋”。他提出的人民内部允许舆论不一律、在文艺界和学术界实行“双百”方针,对报刊批评实行“开、好、管”三字方针等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在新闻工作中很少真正有效地付诸实践。有的时候,他把报纸工作看成主观意志随意驰骋的领域,要求党委更多地干涉报纸的具体业务工作。
这里还必须指出,毛泽东提出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这是一个正确的命题,是毛泽东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一个贡献。但是,他提出这一观点的动机,是为了论证“舆论一律”,即社会主义国家的报纸,是计划经济的反映,它要求集中和统一。正是受到这一观点的影响,我国新闻事业长期处于统得过死、管得过细、“婆婆”过多的状况,妨碍了广泛的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实现。因此,对于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这一观点,以及他对此作的贡献,应作恰如其分的估价。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党性,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这些缺陷给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带来重大损失,在某些方面,直至今日还在起着不良的影响。我们在充分肯定毛泽东新闻事业的贡献,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在批驳所谓“毛泽东新闻思想过时论”、继续牢固确立毛泽东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地位的同时,也不能低估它的缺陷和不良影响。分析和消除这些影响,是发展中国新闻事业,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前提。
[1]本文原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2]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68页。
[3]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00页。
[4]《论语·为政》。
[5]《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16页。
[6]《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12页。
[7]《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第1358页。
[8]《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7页。
[9]《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第1214页。
[10]《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58页。
[11]《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上册,第27页。
[12]《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第1217页。
[13]《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第500页。
[1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16页。
[15]《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