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和指导经济建设——新闻工作的新使命
历史毕竟前进了。时代毕竟变迁了。中国已经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发展时期,新闻工作应该积极地跟上这一步伐。在这方面,毛泽东的许多论述,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
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总结讲话中,毛泽东说过:“搞经济建设,还要靠报纸,要使报纸在经济建设中,在整个工作中起很好的作用。”[16]配合和宣传经济建设工作,已成为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新使命。
毛泽东是重视新闻媒介宣传报道经济建设工作的,即使在战争年代,也是如此。1933年,他在中央根据地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工作会上指出:“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17]他认为,“经济建设在今天不但和战争的总任务不能分离,和其他的任务也是不能分离的。……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18]。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首次提出检验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是非的生产力标准。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更是告诫全党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包括新闻宣传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中心。1958年,他还清醒地提出了“我们既然热心于共产主义事业,就必须热心于发展我们的生产力,首先用大力实现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计划”[19]。
毛泽东认为,新闻宣传应发挥推动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延安时,他在陕甘宁边区一次座谈会上讲:“我们有很多的政治经济工作,如果办好报纸,就可以使这些工作做得更好,报纸这个东西是反映和指导政治经济工作的一种武器。”[20]
“反映和指导”,这是毛泽东对新闻功能的一种表述。“反映”是报道事实,传播信息;“指导”则是通过新闻传播,引导广大群众为国家、人民和切身利益奋斗。“反映”为了“指导”,“反映”中蕴含“指导”;“指导”建立在传播和“反映”的基础上,表达着“反映”的本质。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殊功能就体现在这里。解放前,毛泽东主张报纸要“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21];解放后,他强调一切新闻媒介,都必须服务于生产建设,认为报纸应多报道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建设新生活,应多反映与国家和人民利益相关的生产和生活问题。1964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刊登了《卖菜札记》和短评《领导还是被领导?》,毛泽东看后非常高兴,认为“大白菜也上了头条,很好”,“有看头了”[22]。足见他把关于国计民生的经济生产工作,放在了新闻宣传何等重要的位置!在毛泽东看来,“一条很好的新闻,比我们讲好多话还起作用”。[23],“经过报纸把一个部门的经验传播出去,就可推动其他部门工作的改造”[24]。
事实表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把新闻工作纳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轨道,是一条基本的经验和基本的规律。苏维埃政权一成立,列宁就鲜明地提出报刊要“由主要报道政治新闻的工具,变成对人民群众进行经济教育的重要工具”[25],强调“生产宣传应当重新放在第一位”[26],报纸要“减少政治方面的篇幅,扩大生产宣传栏”,以“影响党和苏维埃机关的全部工作,使它们用更大的力量来进行生产宣传力”。他甚至还提出“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的口号,申明新闻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重要性。
严格说来,毛泽东在指导新闻宣传为经济建设工作服务上面是有失误的。特别是他的晚年,由于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路线,新闻工作一度曾偏离正确的航向。但是,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对新闻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生产生活问题的关注还是相当突出的。这是他的新闻思想当代价值的主要成份。他的失误,本质上讲,正是他背离了自己科学思想体系的产物。
当前,中国正从事着建设有自己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突出报道经济建设,则是新闻工作重点的重点,中心的中心。新闻应全面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涌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经验和新作法,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投身四化大业,这是新时期新闻战线神圣的使命,也是新时期新闻战线得以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和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