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喜闻乐见——新闻工作的客观标准
新闻工作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27]毛泽东关于新闻工作方法的一系列言论,同样充满了智慧和科学精神。
在一次与新闻出版界代表座谈时,毛泽东曾颇有见地地指出:“报纸是要有领导的,但是领导要适合客观情况,……群众爱看,证明领导得好,群众不爱看,领导就不那么高明了吧。”[28]在毛泽东眼里,检验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客观标准,就是群众是否爱听,爱看,喜闻乐见。不受群众欢迎的新闻,再正确也是没有力量的。新闻一般说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播,一是接受。“传”与“受”是一个双向流动的过程。新闻传播不能缺少受众意识,因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报刊就完全萎靡不振”[2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使新闻媒体必然处于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新闻也要具有一定的商品性。因此,学会赢得读者和听众,不仅是新闻宣传的一种必需,而且也是新闻事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怎样才能把新闻报刊办得群众喜欢,便成了每个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请看事实”。[30]这是毛泽东的名言。他是主张新闻用事实来说话的。1925年,他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说:“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31]毛泽东多次指出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严禁扯谎。他认为“红军缴枪一千说一万,白军本有一万说只一千”,“这种离事实太远的说法,是有害的”[32]。解放后,他也一再强调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1959年广东大雨,他批示“要如实公开报道。全国灾情,照样公开报道,唤起人民全力抗争。一点也不要隐瞒”[33]。他曾明确提出:“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34]在毛泽东看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党性原则的基础,是新闻得到群众信赖和喜欢的最根本的保证。列宁说过:“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要向公众全面报道和阐明真相,不浮夸、不武断、不造谣、不做见不得人的私人报道[35]”。毛泽东忠实地继承了列宁的这一思想。
当然,新闻真实并不是有闻必录。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眼里,“真实在飞跃,真实就是发展,真实就是冲突,真实就是斗争,真实就是明天”[36]。所以,毛泽东认为新闻宣传要有倾向性,文字和材料都要有鼓动性,新闻在传播事实信息的同时,要能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和指导功能。他反对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就反映什么。主张新闻媒介要捕捉和选取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基本面貌和发展趋势的典型事例来加以真实地报道,善于将正确的舆论导向寓于大量的事实报道和信息传播之中,毛泽东高度重视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他曾讲到:“我们的报纸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是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37]“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思想,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和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说的重大发展。
毛泽东特别关注读者的作用,认为办好报纸,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看的人提出意见,写短信短文寄去,表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这个报办得好。[38]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新闻宣传的一切功能,都是在读者、听众的接受中最终实现的。毛泽东把读者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这是唯物史观精神在他新闻理论中的出色反映。
新闻报道的文风也是毛泽东历来所关心的。他认为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是文章应具有的特点;报纸要“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39];他希望要“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40],新闻宣传要内容丰富,尖锐泼辣,有朝气,敢于为群众讲话。不赞成“用钝刀子割肉”,“半天也割不出血来”。
毛泽东是个诗人和文学家,他的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使他对新闻宣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十分看重。他曾对上海著名老报人赵超构说:“你们的报纸搞得活泼,登些琴棋书画之类,我也爱看。”[41]他希望新闻宣传要“软”“硬”结合,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既要短小,又要精粹;既要深刻,又要生动。这样,才能受读者欢迎。他还主张要不断创新,要勇于“标新立异”,要考虑不同的读者层次和接受习惯,形式和内容都要“多样化”。毛泽东亲自动手撰写和修改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消息、述评、社论、评论、发言人谈话、广播讲话、访问记、编者按语等,那文采飞扬、活泼生动、简洁明快,机智幽默的文风,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至今仍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新闻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属于过去的年代,但是它的当代价值却有着无限的生命力。毛泽东新闻思想在新时期还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它并没有终结对于真理和规律的认识。
新闻战线的同志,只要以毛泽东新闻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密切联系实际,就能够使我国的新闻事业在新的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登上新的台阶。
[1]本文原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
[2]《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6页。
[3]同上书,第19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87页。
[5]《列宁全集》中文一版,第5卷,第6—8页。
[6]《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7]《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
[8]《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2卷,第730页。
[9]《列宁全集》中文一版第18卷,第206页。
[10]《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11]《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4卷,第1318页。
[12]《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13]《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4卷,第1428页。
[14]《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6页。
[15]同上。
[16]1956年11月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讲话。
[17]《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1卷,第119—120页。
[18]《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1卷,第125—126页。
[19]引自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决议》1968年12月10日。
[20]《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15页。
[21]同上书,第113页。
[22]同上书,第218页。
[23]同上书,第116页。
[2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90页。
[25]转引自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9页。
[26]《列宁全集》中文一版第31卷,第365页。
[27]《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1卷,第139页。
[28]《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89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84页。
[30]《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31]同上。
[32]同上书,第29页。
[33]同上书,第214页。
[34]同上书,第213页。
[35]《列宁全集》中文一版第9卷,第283页、213页。
[36]《卢那塞尔斯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55—56页。
[37]《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4卷,第1319页。
[38]《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2卷,第728页。
[39]同上。
[40]《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4卷,第1319页。
[41]《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