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基本要求:客观、真实、公正、全面

二 新闻报道基本要求:客观、真实、公正、全面

刘少奇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观察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永远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着、发展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新闻是客观世界的及时反映,必须尊重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使主观和客观统一。因此,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

1956年5月28日,新华社编委会向中央汇报了新华社的工作情况和问题,刘少奇作了《对新华社工作的谈话》[4]。他说:

“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新闻就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和其他通讯社相比,尽管观点不一样,但是新闻报道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这就能在世界上建立威信。”

“外国记者强调他们的新闻报道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报道;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报道,是他们的口号。我们如果不敢强调客观的、真实的报道,只强调立场,那末,我们的报道就有主观主义,有片面性。如果这样做,就是下决心要片面性。新华社的报道,如果有了片面性,就会丧失一切,对自己不利,对人民不利,就不能成为世界性通讯社。”

“要学习资产阶级通讯社记者的报道技巧。他们善于运用客观的手法、巧妙的笔调,既报道了事实,又挖苦了我们,他们的立场站得很稳。人们从他们的新闻报道中能够看到一些真实的情况。人家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怎样骂我们的,是否可以报道?应该怎样报道?只是客观地公正地作报道是否好?我们的新闻报道不能超阶级,不能有客观主义;要有坚定的人民立场。阶级立场,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和方法。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公正,同时要考虑利害关系,看看对人民和无产阶级事业是否有利。”

刘少奇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同时认为新闻必须是有立场的,阐明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刘少奇把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看成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基本规律、普遍要求、一般要求。不论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只要进行新闻报道,都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否则就建立不起威信。而各个国家、阶级的立场,则反映了不同的利害关系,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这就从理论上回答了实际问题:为什么外国记者的口号“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报道”,我们也要强调?为什么要学习资产阶级通讯社记者的报道技巧?这是一个普通的真理、朴素的真理,几乎像“人必须吃饭”的命题一样朴素。然而在“文化大革命”年代,在基本理论混乱不堪的年代,刘少奇的这个正确命题,却被批判为“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新闻观点。实在是连基本理论、基本常识都不顾了。试问:如果把“客观、真实、公正、全面”都送给“资产阶级”,那么“无产阶级”还剩下什么呢?难道留着“主观、虚假、私心、片面”吗?看起来是基本理论、基本常识问题,似乎不会在这儿犯错误,然而新闻界的历史事实多次告诉我们,错误犯得最严重的问题,恰恰是基本理论,基本常识问题。因此必须警钟长鸣!

刘少奇一贯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他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说:

“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群众对我们,是反对就是反对,是欢迎就是欢迎,是误解就是误解,不要害怕真实地反映这些东西。唯物论者是有勇气的,绝不要添加什么,绝不要带着成见下乡。党的政策到底对不对,允许你们去考察。如果发现党的政策错了,允许你们提出,你们有这个权利。如果你们看到党的政策大体上是对的,但是还有缺点,也要提出来。这是不是不相信党的政策呢?不是的。党的政策是否正确要在群众实践中考验。你们要把党的政策执行结果如实告诉我们,中央时刻在准备考验自己的政策。中央是这个样子,各级党委也应该是这样子。如果政策有错误,就修正它,如果它是不完全的,就把它补充得完全起来。马列主义的领导,应该如此。因之,鼓励你们去考察,依照你们的材料、看法提出问题来,如果政策正确,就说正确,如果政策错了,就说错了。你们不仅可以这样做,而且你们的任务就是如此——在群众中考察党的政策执行得怎样。你们不要怕反映黑暗的东西,当然,有的是不宜发表的。你们要从各方面去考察,用各方面的材料证明自己的判断。第一是真实,不要过分,再就是全面、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