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观是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标志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本来就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但要实现这个远大目标,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列宁说:“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列宁还指出:“要是这个党不学会把领袖和阶级、领袖和群众结合成一个整体,结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它便不配拥有这种称号。”自从无产阶级政党登上政治舞台以来,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共产党、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总是处在同一条战线上的不同层次的群体,共同的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把党、阶级、人民紧紧联结在一起。略加剖析,人民总是包括不同阶级和阶层,无产阶级是人类最先进的阶级,共产党又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这种不同层次群体的结构形态,有如一座坚如磐石的金字塔,居于金字塔之巅的就是最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的共产党,党性当然高于人民性。那种“人民性高于党性”的错误观点,既抹煞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又歪曲了人民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经过党的哺育,人民日益提高共产主义觉悟,日益形成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和共同的纪律。党和人民的鱼水关系,通过宪法的形式予以法规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总纲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这里既集中反映了人民的共同意志,又鲜明地渗入了党性原则。中国共产党党章中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竞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章是对党性的集中表述,同时又极其鲜明地反映了“人民性”。可以说,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不存在没有人民性的党性,也不存在无党性的人民性。没有人民性的党性,是党性的教条化;没有党性的人民性,是一种群众的自发性。党性和人民性就是这样相互渗透、互为融合,从而形成科学的、辩证的统一。
周恩来同志于1963年4月在中国文联三届二次扩大会议上讲过这样一段话:“……在今天,我们讲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但无产阶级又必须与农民结成联盟,工农联盟是要长期存在下去,最后使农民得到最彻底的解放,所以今天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也可以说是今天的人民性。”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自己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应该把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观变为自觉的行动,忠实地充当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