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继承和发展的原因

三 直接继承和发展的原因

毛泽东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办报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这不是主观的夸张,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集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一,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本质地决定毛泽东新闻思想必然源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在旧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有半封建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两兄弟,它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这类反动文化是替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是应该被打倒的东西”。[22]毫无疑问,作为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新闻思想,自然与这样的文化绝缘。

鸦片战争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使中国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的社会,然而,伴随这种资本主义入侵而产生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是发展着的。而且,作为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力量,新的观念影响着社会。但是,旧中国的这种新的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是有所不同的。资产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23]小资产阶级由于各阶层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对革命的态度,在平时各不相同,只是到了革命高潮,可以看到胜利曙光时,才积极参加革命。这时,“不但小资产阶级的左派参加革命,中派亦可参加革命,即右派分子受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左派的革命大潮所裹挟,也只得附和革命”。[24]一个对革命摇摆不定的阶级,当然也不能为毛泽东新闻思想所吸收。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25]从青年时代就“心忧天下”,“坚定地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毛泽东,必然接受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以此作为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特征,通过报纸、广播、通讯社等新闻工具,为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而大造革命舆论,达到革命的目的。

特别是在1920年夏,已经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直没有动摇过的毛泽东,更加本质地决定了以他为杰出代表的毛泽东新闻思想,必然源于马克思主义。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探索,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在1919年7月14日。这时,毛泽东还没有完成世界观的转变。他自己也曾经说过,在湖南师范读书期间(1912—1918),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怎样认识毛泽东新闻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

诚然,世界观的转变要有个标志,但世界观的转变又是个过程,要有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时,虽然还未完成世界观的转变,他当时还是个唯心主义者,但他同时“反对军阀和反对帝国主义是明确无疑的”[26]。而且,在1917年还倡导成立了新民学会。这个学会随着五四时期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一个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职责的革命团体,成为全国革命领导的核心,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组织上作了准备。这个时候的毛泽东,虽然还没有最后完成世界观的转变,但他坚决反对军阀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他的“改造中国和世界静的意志,无疑是属于无产阶级的。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性,客观地决定了毛泽东新闻思想必然源于马克思主义。

列宁评价马克思主义学说时说,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在于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学说的产生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最伟大代表的学说的直接继承。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已经形成,并逐渐在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列宁继承了马克思的事业。1917年11月7日,他领导俄国无产阶级推翻了沙皇统治,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当时,世界上竖起两面大旗:“一面是红色的革命的大旗,第三国际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被压迫阶级集合于其旗帜之下;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的大旗,国际联盟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反革命分子集合于其旗帜之下。”[27]独立革命的思想,走中间的道路是不存在的。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作为中国革命先进分子代表的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理用于指导中国革命,自然也就成为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渊源。当时毛泽东创办自修大学、成立文化书社、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事实也表明,他对于两面旗帜、两种世界的选择,毛泽东选择了共产主义,倾向马克思主义一边。

毛泽东当时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在他为新民学会友人易礼容的信加的按语,给黎锦熙先生的信中也得到证实。

1919年,毛泽东在湖南领导了两个运动。一个是驱张运动,一个是自治运动。对这两个运动,当时国人有不同的议论。1920年3月17日,毛泽东给黎锦熙先生的信说:“稍有觉悟的人,应该从如先生所说的‘根本解决下手,目前……这样枝枝节节向老虎口里讨碎肉,就是坐定一个‘即以办到’,论益处,是始终没有多大的数量的。”[28]1920年7月,毛泽东为易礼容的信加按语说:“驱张运动只是简单的反抗张敬尧这个太令人过意不去的强权者,自治运动只是简单的希望在湖南能特别定出一个办法(湖南宪法),将湖南造成一个较好的环境。”“彻底而言之,这两种运动,都只是应付目前环境的一种权宜之计,决不是我们的根本主张。”根本主张是什么呢?是“从事于根本改造之计划和组织确立一个改造的基础,如和森所主张的共产党。”[29]

再从毛泽东给向警予、罗傲阶的信也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在同一天,1920年11月25日,毛泽东给向警予、罗傲阶写了信。给向警予的信说:“几个月来,已看透了。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涂,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选环境一法。”[30]给罗傲阶的信说:“中国坏空气大深太厚,吾何诚哉,要造成一种有势力的新空气,才可以将它斟换过来。我想这种空气,固然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感情的结合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指望,才知所趋赴。”[31]

显然,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另辟道路”,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所说的“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这种主义不仅是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运动的基础,也是他办报的指导思想。

[1]本文原载于《学术论坛》1993年第6期。

[2]《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3]同上书,第4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73页。

[6]《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91页。

[7]《列宁全集》第12卷,第93—94页。

[8]《新闻学小辞典》,第10页。

[9]《列宁全集》第32卷,第492页。

[10]《列宁全集》第32卷,第492页。

[11]《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90页。

[14]《新闻学小辞典》,第9—10页。

[15]《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页。

[16]同上书,第164页。

[17]《新闻学小辞典》,第8页。

[18]《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19]《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44页。

[20]《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228页。

[21]《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页。

[2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384页。

[23]《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5页。

[24]同上书,第7页。

[25]同上书,第9页。

[26]《西行漫记》,第125页。

[27]《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5—6页。

[28]《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470页。

[29]《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981年第7期。

[30]同上。

[31]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