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理上的明显继承
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的办报思想是多方面的,在基本原理上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别是在办报的宗旨,党报的性质,党报的作用等根本问题上,这种直接继承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关于办报的宗旨。
1925年12月5日,毛泽东写《政治周报》发刊词时指出,“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2]1940年2月7日,他在《中国工人》发刊词中又说:《中国工人》的任务是:“团结自己和团结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3]
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办报是“为了革命”,为了推翻剥削者,“实现人民的统治”的思想,明显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1843年9月,马克思就《德国年鉴》的出版计划写信给卢格,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办报思想,“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的批判”,马克思自己解释说,“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而且,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主张把“批判和现实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做同一件事”[4]。卢格是个资产阶级激进派,马克思和他存在着原则的意见分歧。《德国年鉴》虽然仅在1844年2月出版了一二期合刊就停刊了,但马克思提出的办报思想是十分可贵的。1845年3月,恩格斯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他在阐述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时说:替工人阶级说话,是为了“有机会为这个受压迫受诽谤的阶级做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是为了“保护英国人民,使他们不致日益受人鄙视”[5]。
这里可看出,一个说,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一个说,要对旧的社会制度进行“革命”,“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一个说要“保护英国人民”,一个说,要“实行人民的统治”。毛泽东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办报思想是何等相似!
关于报纸的性质。
1957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召集新闻出版界部分代表座谈时说:“在阶级消灭之前,不管通讯社或报纸的新闻,都有阶级性,资产阶级所说的‘新闻自由’是骗人的,完全客观的报道是没有的。”[6]同年6月,毛泽东为《人民日报》撰写编辑部文章,论述作为上层建筑的新闻事业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时又指出:“在世界上存在着阶级区分的时期,报纸又总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毛泽东关于报纸的阶级性的思想,特别是在世界上还存在着阶级的时期报纸又总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思想,和对“新闻自由”的批判,正是马克思、列宁办报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1905年11月间,列宁写《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论证了无产阶级报刊的党性原则。他说,“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超人的写作者滚开!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并且声言,“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7]列宁在这里讲的“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指的是共产党组织的机关报。他还批判了“创作自由”、“出版自由”的虚伪性,指出那些要求“创作自由”和“出版自由”的人,“不过是他们依赖钱袋,依赖收买和依赖豢养的一种假面具(或一种伪装)罢了”。是他们利用“自由”这个招牌,“鼓吹反党的观点罢了”[8],列宁讲的这些话,现在仍不失指导意义。
后来,列宁又针对米雅斯尼科夫提出的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要给资产阶级以“出版自由”的主张,作了更为深刻的批判。列宁认为,首先要弄清楚是什么样的出版自由?为了那一个阶级的自由?要求人们从政治的和属于那个阶级的自由这两个观点看“出版自由”的阶级实质。他认为,“在全世界上,凡是有资本家的地方,出版自由就是收买报纸、收买作家的自由,就是暗中收买、公开收买和制造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舆论’的自由”[9]。同时,列宁对“出版自由”还作了历史的分析。他指出:“出版的自由”最早是资产阶级处在上升时期为了反对封建制度提出来的。在当时,“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但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在国内资产阶级虽已被击溃但还未消灭,国际资产阶级还包围苏维埃共和国的情况下,“出版自由”就是让资产阶级有利用新闻出版阵地大造反革命舆论,进行反革命活动的“自由”,等于把武器交给敌人。因为,“出版是政治组织的中心和基础”,“我们决不会这样做,我们不会去帮助世界资产阶级”。[10]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报纸应该成为阶级专政的机关报。
但近几年来,我国新闻界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出现了惊人的混乱。有的人鼓吹以“人民性”代替阶级性,主张“新闻自由”。
其实,阶级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也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消灭而消失。但是,一个阶级形成之后,它的观念形态在意识方面的能动反映,是不会因为阶级在经济上被消灭而立即消失的。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它还有相对的稳定性。在阶级消灭之后,还影响着社会和人们的思想,在一个国家,在世界上,只要阶级还存在,阶级的政党还存在,阶级斗争还存在,报纸作为党的工具,就不能不具有阶级性,党派性和政治性,那种以“人民性”代替阶级性的观点,是站不住的。
关于党报的作用。
1948年4月,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时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11]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办《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时说的:“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12]不仅观点是相通的,文字表达也极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