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的新闻笔法

浅谈马克思的新闻笔法[1]

万联众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同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新闻作品,内容极其广泛丰富,表达技巧高超。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新闻作品表达技巧的研究,至今还未被纳入新闻写作理论研究中。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表达方法。马克思的新闻作品与我们现代的新闻作品,在表达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多数新闻作品都表明了立场。对统治阶级的言行,经常使用嘲讽笔调,面对工人读者,则力争写得通俗,耐心说理,笔调亲切。2.大约95%左右的新闻作品是述评性质的,作者的倾向性议论成为新闻主体。3.马克思的新闻作品属于现代新闻写作理论形成之前的作品,那时没有新闻导语、新闻五要素、倒金字塔结构等等理论,这些作品尚不具备现今新闻作品的表达技巧要求。4.通常两个或三个新闻主题融于数千字的通讯之内,那种几百字的单一新闻主题的消息作品,即我们常说的事件性消息,所占比重较少。

尽管马克思的新闻作品多数是述评性质的,而且一般篇幅都比较长,但他所提供的新闻信息量很大,写得生动活泼,可读性较强,富有吸引力。这里列举二例:

1855年他写的《关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的消息》开头是:

伦敦6月22日。《梦行者》第二幕刚演完,德留黎棱剧院的幕布刚落下,突然发出的响亮的击鼓声把拥向小卖部的观众又召回到大厅里来。幕布重新升起,剧院经理走上舞台,他用一种不自然的过度激昂的音调说了下面的话:

“女士们!先生们!我十分荣幸,能够向你们报告一件重要的事情:联军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

全场欢跃,高呼“万岁!”,“万岁!”,鲜花如雨点般地抛来。乐队奏乐,观众齐唱:“上帝,保佑女王”,“统治吧,不列颠”和“向叙利亚出发”[2]。

1848年他写的《德利加尔斯基的免职》消息,全文如下:

科伦12月17日。我们刚刚听说,那位实行书刊检查并重新加以废除,然后以停刊威胁一家此地的报纸的“公民和共产主义者”德利加尔斯基自己被停止了职务。可惜,真是太可惜了!

补充:不幸说来就来!行政区长官施皮格尔先生也和我们告别了。他正如全城所断言的那样,被撤职了[3]。

这是二条事件性新闻。一条是政权机构的人事变动,一条是军事行动的进展,都是严肃新闻,但是马克思仍然能把它写得情趣盎然,引人入胜。《德利加尔斯基的免职》,仅是一个人事变动的信息,本没有什么文章可做,然而马克思却把它写得幽默诙谐。如果说马克思有意在“德利加尔斯基”大名之前加上“公民和共产主义者”属于幽默的话,那么,新闻结尾用的“可惜,真是太可惜了”修饰他的被免职,则属于有意挖苦了。《关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的消息》开头,用的是悬念式手法,写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接着调动新闻事实释消悬念。原来,“联军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的消息是假的。读到此处,读者恍然大悟,马克思讲的剧院经理“用一种不自然的过度激昂的声音”一语,原来是一个精心设置的伏笔。

仅从上述例子来看,马克思在坚持新闻完全真实的基础上,善于变化新闻表达手法,把新闻写得新颖活泼,富有感染力,吸引读者把新闻读完。

马克思的新闻笔法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1.把受众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对待,尽力实现新闻信息的双向交流;2.新闻开端的新颖别致,巧妙地把受众的获知心理紧紧抓住不放;3.巧借诙谐、幽默的感染力,深化受众的阅读欲望层次;4.形象地揭示客观事物,现场感较强,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5.妙在结尾寓义深远,给受众留下的是无穷的回味,思考和启迪。

马克思的新闻笔法,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闻工作者应该结合我国新闻写作的实践,认真加以学习和借鉴。经过一段艰苦努力,突破模式化老框框,写出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新闻作品来。

[1]本文原载于《新闻研究资料》1993年第2期。

[2]《关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的消息》第11卷,第353页。

[3]《德利加尔斯基的免职》第43卷,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