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审改新闻稿件的读者观念

试论毛泽东审改新闻稿件的读者观念[1]

李国民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是我们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奠基者,集中和创造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他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对中国人民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他在新闻、评论写作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贵遗产。毛泽东同志在写了许多新闻作品的同时,还为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审阅和修改了大量稿件。这些改稿也是十分珍贵的文献,无不体现着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同志在审改新闻稿件时的读者观念,对于今天的新闻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者观念,也叫“读者需要”,指新闻事业应该反映和适应读者的需求和多方面的需要。这是新闻事业联系实际、接近群众的基础,也是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的读者观念,即正确理解读者的观念,是全面的、对读者负有道义责任的观念,它要求新闻工作者从多数读者的实际出发却又始终致力于提高读者的理性认识和欣赏情趣,要求新闻工作者不忘自己推动历史前进的使命,却又始终坚持按新闻规律办事,让读者对作品感到可亲可读可记。总而言之,新闻事业不仅要适应读者需要,而且要引导读者,提高读者,成为读者的向导。

重视读者观念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是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的最迅速最真实的记录和反映。早在1948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2]他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运用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群众路线学说,从而形成了系统的报纸群众性理论。1940年3月25日在延安创刊的《边区群众报》,从开始筹办起,就一直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深切关怀和指导。他认真审阅第一张报纸清样,并在见面话中“方针任务”字句旁加杠批注:“还是在群众二字上下功夫,作文章。”又在报头《边区大众报》下划了个杠,写上“还是叫《边区群众报》好!”接着,他又亲笔题写了报头。他殷切地告诫报纸的编辑人员:“要办得让识字的农民能看懂,不识字的农民能听懂,要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1946年3月,《边区群众报》创刊6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又题了词:“希望读者多利用报纸,推动工作,学习文化。”几十年来,这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工作作风生动地始终如一地表现在毛泽东同志写稿、审稿、改稿和处理报纸版面的过程中,对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在谈到读者观念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我们无论和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么?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3]因此,毛泽东同志对写作、编辑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4]他对包括自己的文稿在内的稿件都反复推敲,从政策观点到标题、语法、修辞、标点符号、字体大小,他都再三斟酌,认真地修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体会最多最深。著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同志在回忆毛泽东同志认真审改稿件的情景时,颇为感慨地说过:“这种认真与求精的精神,完全推翻了我过去十几年来所认为的最高的‘认真’的标准。一篇社论,一个谈话,一条新闻,往往要改好几遍,甚至重写几遍……我回想过去那一种‘大笔一挥’的作风,不觉浑身是汗,实在可怕。”[5]我们从《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附印的改稿手迹上,也隐约地看到了毛泽东同志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的精心修改的字句和仔细圈点的一个个标点符号,有的是整个句子的改写,有的则是大段的增删。凡经毛泽东同志修改过的文稿,不但思想性更加深刻,而且文字愈加通俗简洁,使那些识字不多而稍有政治常识的人们听了别人读报后,也能够懂得其意思。

作为日理万机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像精心的总编辑一样,认真地审阅,修改每一篇重要的社论、新闻、评论,使高度的党性原则和群众观念融为一体,集中地表现为科学的读者观念。

毛泽东同志审改新闻稿件的读者观念首先表现在他十分注重标题的制作上。新闻标题是经过提炼的新闻信息,它把稿件中关于事物的最新状态和发展趋向,提炼成精当的词语显示给读者,是新闻报道同读者联系的第一关。郭沫若曾经作过考证:“题”是“前额”,“目”是“眼睛”。前额和眼睛都处在非常醒目的位置,可见我们的新闻报道要吸引读者读下去,首先标题就应该引人注目。言之有物乃是新闻标题制作之大要。因为新闻标题的功能,一是揭示新闻内容,二是评价新闻内容,表明编者的态度,三是吸引读者阅读新闻。离开了新闻内容,标题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就会出现文题不符的弊病。而言之有物正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无论是他自己撰写文稿,还是审改文稿,都十分注重标题的制作。他要求每一则标题都要制作得既简洁、凝炼,又要有实际内容,具有一语中的的作用。1948年9月,新华社送审的一条消息,原题是《华北召开中等教育会议》,毛泽东同志改为《华北中等教育会议决定改善中等教育的诸项制度》,并写下了如下的按语:“凡新闻,标题必须有内容。原题并无内容,不能引人注目。”[6]修改后的标题虽然字数比原题增加了一倍多,但内容实在,鲜明生动。同日的社论原题圈掉,另改为:“恢复和发展中等教育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并批示曰:“凡论文标题,亦须有内容。原题没有内容,不能引人注目。”[7]

当然,新闻标题在显示信息的前提下,应该是愈简单朴素愈好。《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收入的《韩钧谈晋西事变真相》,是毛泽东审改过的一篇新华社记者采写的访问记。这篇新闻的导语和第一节《阎锡山仇视人民》的改稿原件已散佚,在现在中央档案馆保存下来的二、三部分修改原件中,第二节的小标题是毛泽东同志改的。这一节的原题为《反共军与日寇夹击决死队》,毛泽东同志在审稿时把这则小标题改为《阎日两军夹击决死队》。修改后的标题更为凝炼,醒目,显得有气势,干净利落,愤懑之情力透纸背。古人云:“文简而理周,斯得其简也;读者疑有阙焉,非简也,疏也。”写文章,制作标题,都应从读者的理解接受程度考虑,简单不等于苟简,不能因为标题含混不清而影响内容的表达。毛泽东同志在写稿和改稿时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个度,制作、修改标题既做到了言之有物、开门见山,又做到了一语中的、画龙点睛,不愧为一代宗师。

注重事实准确、完整,为读者负责,是毛泽东同志审改新闻稿件时读者观念的又一体现。

改稿有几种改动:一是订证事实,达到真实、准确、科学、规范;二是校正错误,纠正不符合政策、思想片面、观点错误,特别是政治上的错误;三是文字加工,修辞润色。毛泽东同志在审改稿件内容时,除了遵循上述通行的三条原则外,还特别重视稿件内容的完整性和表述的准确性。为了让读者对稿件的思想内容加深理解,掌握要领,毛泽东同志在审改报刊稿件时,曾撰写过大量的按语和批语。这些说明或批注,均是针对其中的观点或材料直接发表意见,或说明原因,或交待背景,或加以判断,或补充事实,或提出建议;有的在文前,有的在文中,也有的在文章最后一段。文字不多,言简意赅,内容深刻,旗帜鲜明,具有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1941年9月12日,毛泽东同志为延安《解放日报》二版登载的调查报告《鲁忠才长征记》撰写过编者按语,指出:“这是一篇用简洁文字反映实际情况的报告。高克林同志写的,值得大家学习。现在必须把那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作风扫掉,把那些‘夸夸其谈’扫掉。”这个按语不用说在当时,就是在今天,对于纠正不良文风也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同志审改稿件时,有时虽然只是变动或增加几个字,但效果却大不一样。如,1949年9月16日新华社的社论《迅速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毛泽东同志在审阅这篇社论清样时,从标题到正文,有五处增加了“人民”二字,反复强调“人民代表”“人民政府”。虽然只是增加了两个字,但份量和感情色彩明显加重,把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突现出来,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尊重群众,重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戏有戏胆,文有“文眼”。没有“文眼”的新闻作品,也就平淡无奇,无人爱读。翻阅《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的改稿,凡经毛泽东同志修改处,无不面目一新,须眉毕观,神采飞扬。如,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报》的社论《衡阳失守后国民党将如何》,最后一段是“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要民众,虽危险也有出路;不要民众,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团。国民党有识之士其思之。”这一段是毛泽东同志审稿时加上去的,可谓神来之笔。这段话运用排比和对比句式,读起来音韵美妙,朗朗上口;听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文气充沛,气势宏大,如江河奔涌,一泻千里。严密的逻辑性和多种修辞手段,使社论的论据更完整、更充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人物、地点、时间、数字是构成新闻内容的重要部分,应给读者一个准确、明晰的印象。毛泽东同志在审改新闻稿件时,十分注意这一点。如,1949年1月31日新华社的消息《北平解放》,电头、导语是这样写的“新华社陕北31日电世界驰名的文化古都,拥有二百余万人口的北平,本日宣告解放。”其中“本日”二字是毛泽东同志审稿时加上去的。试想,如果没有“本日”二字,虽然前面有电头,可是读者能知道北平是“本日”解放的吗?毛泽东同志加上“本日”二字就消除了读者的疑问,避免了歧义。这是对读者高度负责的表现。还有,1949年7月31日新华社的社论《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二十二周年》,不仅毛泽东同志将原题《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改为现题,而且在文中提到的他的著作《〈共产党人〉发刊词》和《论联合政府》前面,分别加上了“一九三九年写的”,“一九四五年写的”字样。因为这两篇文章发表几年了,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为了唤起读者的注意和回忆,在题目前加上发表的年代是必要的,完全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对读者负责的。像这样的情况,在其他的经毛泽东同志审改过的新闻稿件中随处可见。

毛泽东同志审改新闻稿件的读者观念还体现在提倡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风方面。

文风,是指作文或讲话反映出的思想作风,是作者一定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反映。无产阶级文风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马列主义思想原则,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坚持文风的鲜明性、准确性、生动性,旗帜鲜明,尖锐泼辣,高瞻远瞩,幽默深刻,富有战斗性,是毛泽东文风的一大特色。这个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特色,也同样体现在经他审阅、修改的新闻文稿中。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曾指出:“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8]他非常讨厌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象瘪三一样,瘦得难看的“党八股”、“洋八股”,希望报纸“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9]他自己写的或审改的新闻、评论,无论是标题和开头,还是正文和结尾,都十分讲究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在1944年10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新四军的胜利出击与中国的救国事业》第一段里,开头几句是这样的:“三年半前被蒋介石以所谓‘破坏军令军纪’名义宣布为‘叛军’的新四军,不仅一直坚持着华中的抗战,而且最近半年来屡次出击,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新四军的节节胜利,对于半年来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的节节溃败,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其中“所谓破坏”、“屡次”、“节节”、“节节”是毛泽东同志在审稿时加上去的。“文似观山不喜平”。加上了这几个词,非常自然、顺畅、明快,毫无修饰、雕凿之痕迹,把新四军坚持抗战和蒋介石的造谣、诬蔑表现得淋漓尽致,显得幽默,辛辣,增加了文章的战斗力。

毛泽东同志在审改新闻稿件时,还非常注意运用群众语言。他说:“将群众的话言变成文字时,一定要求正确性、确切性、科学性。”他在改稿时运用群众语言常常信手拈来,非常贴切、自然,毫无扭柔造作之感。总之,毛泽东审改新闻搞件具有很强的读者观念的。

[1]本文原载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13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793页。

[4]同上书,第801页。

[5]《新闻业务》1983年1月13日。

[6]《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7页。

[7]《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7页。

[8]《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17页。

[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