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的提出及其内容

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的提出及其内容

人民报刊思想是马克思1842—1843年在《莱茵报》工作期间所阐述的报刊思想,这一时期,青年马克思作为一个决心为人类幸福献身的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自觉地利用报刊向封建专制制度开火,向旧世界宣战。他把目光投向备受旧制度迫害的贫穷群众,把报刊看作是为被压迫群众辩护的“英勇喉舌”。他正是根据自己在《莱茵报》的实践,对报刊的一般规律进行了理论概括,同时阐述了他的人民报刊思想。可以说,人民报刊思想是马克思早期报刊思想的核心。

马克思是针对当时在普鲁士政府新的书报检查令颁布(1841年)后自由出版的一部分民主报刊提出“人民报刊”这一命题的。他认为,人民报刊是与官方报刊相对立的报刊,它是一种精神不受阉割的“自由的报刊”,而只有这种报刊才是一种“真正的报刊”。

1842年4月,马克思在为《莱茵报》撰写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首先提出了“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观点,并指出其实质在于“它的历史个性以及那种赋予它以独特性质并使它表现一定的人民精神的东西”[2]。随后,在当年底和次年初撰写的《〈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等一系列文章中,马克思又提出了“人民报刊”的概念,并且具体阐述了人民报刊的内容和实质。其主要观点如下:

1.人民报刊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是人民精神的喉舌

马克思认为,人民报刊的实质就在于它体现“人民精神”,表达“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并且“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3];人民报刊的记者应当“极其忠实地报道他所听到的人民的呼声”,“多描写些他和人民来往时人民的贫困状况所给他的直接印象”[4]。

2.人民报刊是将人民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它通过报告事实向人民揭示世界的真实景象

马克思认为,人民报刊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就在于,它通过报告事实向人民群众揭示周围世界的真实景象,并用这些真实景象去戳穿官僚者们散布和制造的假象,使人民群众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

3.人民报刊是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之间的“第三个因素”

马克思认为,人民报刊作为一种纯理性的东西,应当具有“公民的头脑和市民的胸怀”[5],它不依附于任何社会集团和个人力量,始终按自己的运行法则独立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成为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之间的“第三个因素”[6]。

4.人民报刊的本质是真实的

马克思用“真实”和“纯洁”来概括人民报刊的本质,并且以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还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是“表达社会舆论”,还是“歪曲社会舆论”作为区别是否是“真正的人民报刊”[7],是“好”报刊还是“坏”报刊的标准。

5.人民报刊的品质是诚实的

马克思认为,人民报刊的可贵品质就在于它是“诚实”的,它从不讳言自己的缺点和失误,也无须别人给它施行外科手术,它是:“自己的医生”[8],它会自觉纠正自己的缺点和失误。

6.人民的信任是人民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9],他在报刊实践中,总是把争取人民的拥护和信任作为追求的目标。

7.人民报刊具有自己内在的规律性

马克思认为,“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应该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而且“这种规律它不能而且也不应该由于专横暴戾而丧失掉”[10]。他还认为,只有通过斗争,才能真正维护人民报刊的存在权利,才能防止专横手段摧残人民报刊这朵“现代荆棘丛中”的“伦理精神的玫瑰花”[11]。

8.人民报刊是一个有机的活动群体

马克思认为,人民报刊是一个有机的活动的群体,这个群体中的各个具体报刊是整个人民报刊的“必要的组成部分”。他还把人民报刊看成是一个“类”的概念,并把体现出“真正的伦理精神”,看作是人民报刊的“类本质”,只有人民报刊的每个有机个体都根据自己的不同分工承担不同的任务,表现出各自相异但却又相互补充的特征,整个人民报刊群体才有可能成为和谐地融合了人民精神一切要素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报刊。他还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作解释:每家报纸就像蔷薇花的每片花瓣,都发出自己的芬芳和表现自己的特质,那么整个人民报刊就像整朵蔷薇花便有可能完全表现出自己真正的特质——“体现出真正的伦理精神”[12]。这是马克思对报刊的专业分工的一次集中论述。按他的想法,各个报刊应有不同的分工,应当办出自己的特色,应当为整个报刊群体表现出共同的特征发挥自己的作用。

从以上的概括介绍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几乎涉及了报刊理论中的全部重要问题,如报刊的使命、作用、实质、社会地位、本质特征、基本品质、内在规律性,等等。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是他早期报刊思想的完整表述,也是他一生报刊思想中对新闻一般规律性的最集中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