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政治家办报”,克服办报的思想误区

三 坚持“政治家办报”,克服办报的思想误区

正确理解和做到“政治家办报”,要在办报思想上克服几个误区:

其一:坚持“政治家办报”,不是否定办报规律而不讲宣传艺术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主办《莱茵报》时就提出报刊的内在规律问题,尔后在主编《新莱茵报》时更表现出高超的宣传艺术。[4]可见,无产阶级政治家办报,并不是只要目的而忽视方式方法。这也是无产阶级政治家关于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哲学思维的体现。不断追求革命任务的实现与报刊宣传艺术方法的最佳结合,不断探讨政治活动规律与办报规律的有机融合,正是无产阶级政治家办报的特色和经验所在。

其二:坚持“政治家办报”,不是单一强调报纸的舆论导向功能而忽视报纸的信息传递、广告发布和娱乐等其他功能。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报纸的功能应是一个整体概念。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正确理解和充分发挥报刊的社会功能是“政治家办报”的题中之义。更何况,政治家一贯主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一致和共同发展。

其三:坚持“政治家办报”,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远离读者而忽视报纸的可读性。

办报突出政治,不是高高挂起,把报纸变成枯燥无味的“政治教科书”。读者是报纸的宣传对象,又是报纸的“上帝”,而且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强调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实际上就是坚持“政治家办报”的一个客观要求。目前,许多报纸增版扩版,优化版面结构,正在朝这方面做出努力。如《解放日报》从今年元月1日起,推出“双休特刊”,就是旨在吸引读者,扩大宣传教育对象,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报周围。这对于积累“政治家办报”的经验,无疑是可贵的探索。

其四:坚持“政治家办报”,不是否定报业经营管理而忽视报纸的经济效益。

报纸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其社会效益引导,驱动和制约着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则服从、支持和影响着社会效益。“政治家办报”强调和追求社会效益,难免要和报纸的经济效益相抵触、相背离,但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环节和过程,并不是始终排斥经济效益。在服从“政治家办报”的前提下,加强报业经营管理,就会使得两个效益熠熠生辉。近年,新闻界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报业运作格局,提出一种“政治家办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模式,不失为对“政治家办报”的正确定位。

其五:坚持“政治家办报”,不是喊口号唬人,“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5]

弄懂政治,首先要强化政治意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一个日益政治化的人类,政治已构成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世界的和平与进步,都与政治息息相关,整个人类面临的问题日益归结为政治问题。也就是说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都会引发出政治问题。一切问题都在走向政治,政治具有解决一切问题的社会条件。其次,要激发政治责任感。政治责任感是时代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标志着解决一切问题的主观条件业已成熟。再次,要有丰富的政治知识,学习政治科学理论体系,了解时政和外交,把握政治运作规律。对政治一知半解或全然不知,就会对办好报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六:坚持“政治家办报”,不要囿于“政治家”这个严肃的字眼而消极、被动地对待工作

办报讲政治,并不是要求报刊工作者人人成为政治家(事实上不可能),不是将自己的手脚捆绑起来,在“政治家”这个字眼上望而却步。我们所要求和强调的是,办报要有敏锐的政治头脑、深邃的政治思想眼光,这样才是对“政治家办报”的正确理解,才能加强报刊宣传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6]

[1]本文原载于《新闻大学》1996年第5期。

[2]《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15—216页。

[3]参见1996年1月2日江泽民视察解放军报社祝贺创办四十周年的讲话。

[4]参见夏鼎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报刊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列宁全集》第4卷,第234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