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报的性质与功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表明,每一个工人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报刊都是党的思想中心。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经常用“党的武器”、“党的阵地”、“喉舌”、“政治中心”、“组织中心”等来揭示和表述。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党的报刊工作。他把报纸看作归于意识形态的文化事业,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2]他还明确地把报纸、电台视作阶级的舆论工具,并且强调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3]
在对党报性质的认识上,刘少奇同志曾明确提出,工人党报既是党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因为它们对于党和人民来说,都是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党和群众之间的联系,有千种桥、万种线,最重要的一个是报纸。[4]
关于党报性质,江泽民同志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喉舌论”的经典论述。1989年11月28日,江泽民在中宣部举办的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新闻工作。始终认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既说明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说明了它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的这段阐述,把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既是党和政府的新闻传播媒介,又是人民的新闻传播媒介的双重性质、双重地位与作用阐释得非常清晰与明确。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也是罕见的。经过十几年的新闻改革,我们今天才确立了这种经典的共识。
关于党报的功能(任务与作用),毛泽东同志有大量深刻的论述,最经典的论述有: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5]
1958年1月,毛泽东在《给刘建勋、韦国清的信》中,指出:“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作用。”[6]
关于党报的功能问题,邓小平同志也有许多重要论述,突出体现在1950年5月16日《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7]。邓小平说:“拿笔杆子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拿笔杆子中,作用最广泛的是写文章登在报纸上和出小册子,再就是写好稿子到广播电台去广播。出报纸、办广播、出刊物和小册子,而又能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中心任务,这在贯彻实现领导意图上,就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更广泛,作用大得多。”
毛泽东、邓小平等对党报功能的概括和论述,长期以来是我国党报工作的根本性的指导方针,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产生过深远积极的影响。
江泽民同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报功能的理论,具体表现在强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
江泽民在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对于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上述四项重要任务,我国新闻事业当然都要反映和促进,但主要的是做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他要求:“党报、党刊、国家通讯社和电台、电视台都要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在正确引导舆论中发挥主干作用。”
1996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最根本的,是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而奋斗,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坚定不移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指出: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因此,我们党一贯强调,要把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舆论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模糊,不能动摇。在正面阐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同时,江泽民指出:“对消极腐败现象也要进行批评和揭露,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关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五个标准或五方面要求,江泽民同志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阐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造成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既遵循了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又遵循了新闻工作的规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介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这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