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理论上的成就

四 理论上的成就

1923年2月17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临时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改选领导机构,周恩来被选为书记。因为当时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界中有无政府主义出版物《工余》杂志和基督教《青年会星期报》散布种种错误思潮,以及为适应不能阅读外国文书报的勤工生及华工的需要。于是决定继续出版《少年》月刊,1924年2月1日改名为《赤光》半月刊。《赤光》在宣言中说:“我们诚恳而忠实地给大家指出救国的唯一道路,我们认定唯一的目标是:‘反军阀政府的国民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我们要以科学的方法,综合而条理出各种事实来证明我们的主张无误。’本此,便是我们改理论的《少年》为实际的《赤光》的始意,同时也就是《赤光》的新使命了。”

《赤光》是半月刊,每月1日和15日出版,是油印的小册子版本,周恩来在主持中共旅欧支部工作期间,负责主编这个刊物,当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邓小平也曾参加该刊物的编辑和油印刻字工作。

《赤光》是时事理论性刊物,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风格。它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批判各种反动的思潮,引导勤工生及华工,团结在国民革命的旗帜下,促进国民革命的成功,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对团结教育勤工生及华工发挥了重要作用。

《赤光》共出版33期,周恩来主编了1至10期。从已经搜集到的前10期中,周发表了37篇论文。这些论文的内容大体上分四个方面:(一)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本质。(二)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等的论述。(三)批判各种反动思潮。(四)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论述。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年轻的周恩来经过在欧洲三年多的考察学习,他已经是一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许多问题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而且经过历史的检验,证明他的分析是正确的,他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和殖民地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等的论证是他论文写作的主要部分。他认为国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已发展到全面共管中国的形势,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和相互争夺,及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争夺战争;他认为中国正处在一个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互相勾结,共同宰割的专横的局面,非革命不足以图存,必须革命救国;他还指出,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军阀的国民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中国革命必须是武装夺取政权,严格摧毁旧国家机器;真正的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他认为中国革命只能分两步走,第一步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是与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目标一致,不走第一步何能走第二步,国民革命后还有无产阶级向有产阶级的阶级革命;他还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海外华侨、知识界、新兴工商业等五个阶级分析之后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一种力量,但它不可能作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他认为只有在一个革命的政党正确领导下将全国的工人、农民、商人、学生联合起来,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加上中国共产主义者能以国际的关系促进国民革命,则中国的国民革命一定能获得成功;他认为中国革命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包括所有的革命阶级、革命派别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而无产阶级又是国民革命的最可靠的主力军;他认为革命的政党绝不是以往的国民党,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经过改组的,并有中国共产党参加的,实行国共合作的真正实行国民革命的国民党左派;如此等等。在1924年以前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在国外发表这些鲜明准确的论文,说明周恩来同志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他成为共产主义者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