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基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对党性和人民性的说法。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样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列宁提出党报的党性概念的历史条件来看,我认为,党性原则是指和违背党纲、党章和党的策略原则的行为划清界限,是和超党派的自由派划清界限,是和压制党内批评、压制自由交换意见的行为划清界限。在新闻事业的具体表现上就是自觉地捍卫党的原则。鲜明地表示党的立场、观点、态度。但是,党的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不是随意形成的,也不是一种主观愿望,它是根据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认为,新闻是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自从1510年欧洲发明印刷术后,定期的报刊出版物产生了。开始,这些报刊是以通商、商品价格、货物流通等消息为全部内容。但到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爆发了资产阶级为政治权利而进行的斗争,就在这时,出现了政治性报刊,如罗伯斯庇尔的《护宪者》,马拉的《人民之友》等。到了19世纪,新闻事业已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各政治派别都设法借助新闻事业这一大众报道工具,向社会各界施加自己的影响。新闻事业成了激烈的政治思想斗争的场所。在新闻事业中形成了代表各种阶级力量利益的阵营。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正是马克思任主编、恩格斯为主要助手的著名的《新莱茵报》(1848—1849)的创办相联系的。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创办了《劳动周刊》。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劳动周刊》在发刊词中宣布“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而是要“扩大解放全人类的声浪,促进解放全人类的事业实现”。[22]在去年春夏之交发生政治风波时人们十分关心它的发展情况,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为每日之必需。这就说明,社会生活的核心是政治活动。作为进行报道活动的新闻事业,不能不把社会政治生活的种种变动当做自己传播的内容。由于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因此,共产党的报纸、电台、电视台不允许有所谓的客观主义倾向,即不允许新闻只枯燥无味地罗列事实,没有思想、没有分析、没有目的。它必须有明显的政党政治倾向性。这个政治倾向性是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它的立场、观点之所以正确,所以有生命力,仅仅因为它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从而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而资产阶级政党报纸在维护他们的党派利益时,常常是不顾事实的,它们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一切从党派利益出发,对有利于它们的事实就抓住不放,对不利于他们的事实就闭眼不见,或者加以歪曲,在政治需要的时候甚至捏造事实。这就是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党性”。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是统一的。它也强调有的东西不准刊登。那是对党、对人民负责,特别是对人民负责的缘故。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除了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本身无私利可图。正因为如此,1947年1月11日重庆《新华日报》在创刊九周年之际,发表了《检讨和勉励—读者意见总结》的编辑部文章,在这篇党的新闻工作的历史文献中,《新华日报》指出:“新华日报是一张党报,也就是一张人民的报,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新华日报的最高度的党性,就是它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呼吸和感情、思想和行动。”如同列宁所说,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正确地体现着一切被剥削的劳动群众……的利益”[23],所以新闻事业确定哪些新的意图、愿望和意见的传播是重要的。
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属于人民的。人民需要批评、监督党和国家各级工作人员,帮助他们纠正官僚主义、特殊化和其他腐败作风,促进党的各级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的建设,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这个愿望和呼声同党的愿望是一致的。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人民的利益需要具有共同性,因而《人民日报》在1956年7月1日社论《致读者》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和人民的报纸”,它“一直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服务的”。这样,党性和人民性在新闻事业的活动中就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了。
但是,有的同志还不满足上面的认识,他们认为,“既然党性反映了人民性,那不如就只讲党性,不讲人民性还更好一些”。这个看法不妥。马列主义新闻理论指出,党性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集中表现,人民性是党性的基础。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性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为作用的,他们之间不互相排斥,但不能互相代替,正如船和水不能分离但又不能代替一样。党的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虽然它是为人民服务的,但在工作中仍有不少失误。并不是说,新闻事业只要强调了党性,就绝对保证不会犯错误。不是的,实践证明,党的新闻工作者在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表达上,也难免有误,这就需要人民的帮助。新闻事业有它的特点和规律,以报纸来说,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报纸赖以生存的前提。人民需要的新闻非常多,它同党的需要有时会有差异,特别是在今天,人民需要更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新闻只重视一个方面的报道,比如党的工作的报道,就会使版面呆板、单一,要解决好党性和人民性之间的一些差异那就要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按新闻的固有规律办事。新闻事业的规律之一是社会需要的产物。社会不需要,就无所谓新闻事业。如果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发的、播的都是党的文件、工作、讲话,人民群众就会感到不满足。因此强调新闻的党性原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新闻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相反,还应加强,以便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闻,能够更好地成为党的喉舌和耳目。
[1]本文原载于《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2]《列宁全集》第8卷,第107页。
[3]《列宁全集》第7卷《给同志们的信》。
[4]同上书,第51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517页。
[6]《列宁全集》第10卷,第25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123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00页。
[9]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10]德国的进步资产阶级报纸,1837年创刊。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新莱茵报〉审判案》。
[12]《列宁全集》第10卷,第54页。
[13]《列宁全集》第31卷,第28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360页。
[15]《列宁全集》第4卷,第316页。
[16]《列宁全集》第10卷,第2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马克思致卢格》。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莱茵报〉审判案》。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共产主义和卡尔·海因岑》。
[21]《列宁全集》第9卷,第118页。
[22]《简明中国新闻史》,第1191页。
[23]《列宁全集》第30卷,第3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