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新闻思想开放性的特色

毛泽东新闻思想开放性的特色

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开放性,在理论和实践中显示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中外辉映,双向开放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鲜明特色。今天,认识和发挥这些特色,有利于我们以世界性的眼光,透视多种制度下的社会现象,使我们的新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导向,既大胆地吸收和接受各国新闻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又坚定地弘扬中国新闻的优势,在世界性的新闻竞争中成为强者。

1.坚持用党性立场指导新闻的开放

毛泽东依据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原理,从未来世界的发展,重视新闻的社会性;从对现实世界的审视,重视新闻的阶级性。他说:“在阶级消灭之前,不管通讯社或报纸的新闻,都有阶级性。”阶级性、党性是毛泽东新闻思想开放性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工作所必须遵循的。那种认为新闻要开放,就要有闻必录,必报必转,随心所欲;只顾媒体知名度,不顾国家声誉;只顾新闻单位赚钱,不顾新闻社会效果;把新闻的党性和新闻开放性对立起来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而有害的。

新闻的党性和开放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闻本身是思想性和开放性结合的精神产品。无产阶级新闻最终的目的在于它归根结蒂是本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与幸福。因此,丢掉党性,新闻就失去了开放的“灵魂”和方向。开放性是新闻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没有开放性,新闻就失去了自身快速传递最新知识信息的天然功能。用党性指导开放性,就是要充分地有效地发挥其天然功能,宣传真理,传播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引导社会舆论朝着合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方向前进。

毛泽东关于用新闻的党性立场指导新闻开放的思想原则,要求“党把报纸拿在自己的手里”,加强领导,按照新闻的“特征和内在规律”管方向,集中到一点,就是我党新闻宣传“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指导思想是最彻底最科学的开放体系,她“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又“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5]新闻是歌唱新生事物新的趋势的“候鸟”。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毛泽东洞察风云,及时捕捉住反映历史前进精神的新闻人物或事件进行宣传,使新闻舆论导向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战争年代,他写了《纪念白求恩》,号召中国人民学习这位外国朋友“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高尚情操。

2.把高扬民族自信心作为新闻开放的主旋律

坚持全球意识和爱国意识的统一,是毛泽东新闻思想开放性的又一特色。

毛泽东认为,新闻不仅要为中国人民服务,也要为全世界人民服务,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他主张学习外国,但又反对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媚外的心理和贾桂那样的奴才式精神状态。在新闻宣传中,毛泽东善于激发和弘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唤起民众为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而英勇奋斗

解放战争时期,在国际形势对我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毛泽东发表的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点,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借白皮书的形式,对中国历史和革命的起因、中美关系等作了歪曲,企图以此损伤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毛泽东迅速地利用这个反面教材,在一个多月时间里连续为新华社写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5篇评论,驳斥了白皮书对中国人民的诽谤和攻击,讴歌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和抉择自己命运的历史主动性,表现了中国人民决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浩然正气。

毛泽东针对美国自恃经济实力强大,以富压人,对中国施行封锁禁运的行径,在《别了,司徒雷登》的新闻评论中大义凛然地指出:“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毛泽东把革命英雄主义和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颂扬结合在一起,突现出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穿透力。1972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从太平洋彼岸把手伸了过来,毛泽东和周恩来也把手伸了过去,结束了中美关系僵持了20多年的历史。爱国主义是我们新闻宣传延续至今的主旋律。

3.研究国际,宣传自己

毛泽东用他气盖山河的名言:“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生动而具体地概括了这一特色。

新闻宣传是要向受众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新闻要开放,必须参与国际事务,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所以,毛泽东同吴冷西说:“对国际问题应该有研究,有一定的看法,不要临时抱佛脚……应该有比较深刻的议论。”他要求“有了看法,有了意见,就要找机会、找题目发挥。”[16]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新闻开放的参照系是外国,立足点应以我为主,以正面宣传自己为主,放大自己的声音,创造出中国独特的新东西。

认识自己,需要研究别人,宣传中国,需要了解外国。毛泽东一贯重视对国际的了解和研究。早在青年时代,他在《发起文化书社》一文中说:旧中国“没有新文化由于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由于没有新研究,没有新研究由于没有新材料”。当他发现“一枝新文化小花……在北冰洋彼岸的俄罗斯”后,曾致信新民学会会员陶毅:“我们同志,应该散于世界各地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各方面的‘阵’都要打开。各方面都应该去打先锋的人。”[17]如果说,当时毛泽东是为了寻找马列主义新文化、新思想、新材料而研究国际认识中国的话,那么,在他率领亿万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和伟大建设的时候,毛泽东研究国际,则是要宣传中国人民自己的精神风貌,把中国的新文化、新思想、新材料、新成就贡献给全人类。

1955年12月,毛泽东要求新华社:“应该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在毛泽东的指引下,新华社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个在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诞生的新闻媒体,如今已成为世界著名的五大通讯社之一,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她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开放性的结果。

4.独创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新闻风格

新闻具备什么样的风格,体现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作风和气魄。

毛泽东认为:“一个真正的革命党……他的主张和宣传则是公开的,”[18]“务使我们的主张变为一般民众的主张”。[19]他强调说:“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就是我党新闻的风格。“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共产党宣言》奠定的这一宣传原则,同样适应于新闻,被毛泽东所强调所坚持所发展。这种强调、坚持是他开放性的所在,而发展则是其独创性的显示。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风格的形成,根植于我国的土壤,也离不开毛泽东新闻思想开放牲的指导。首先,我国无产阶级新闻诞生于“五四”运动时期,发展壮大于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毛泽东和党的许多优秀领袖人物在早期都直接从事过新闻工作,创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作风,好文风。另一方面,我国无产阶级新闻虽没有类似欧洲马克思主义报刊与其他党派报刊合作或斗争的经历,但它在同非无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的时候,取得了与其他报刊合作和斗争的宝贵经验,并且使这些阶级、阶层的报刊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这两个方面,为建立独创性与开放性的新闻风格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国无产阶级新闻的主力军,从党成立以来,基本上是党创办并由党领导的。同时,种类繁多的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新闻媒体,也遵循着党的新闻思想。党独创性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新闻风格。所有这些新闻机构和媒体都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进行了多次重大的新闻改革。每一次新闻改革,都为独创性与开放性结合的新闻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养料。

新闻个性体现着某种风格。毛泽东为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写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开了一代新闻文风。毛泽东的新闻作品,贯穿着无产阶级世界观和美学观,以中国现实生活和深厚历史知识为依据,洋溢着中华大地的气息和芬芳,又以开放的目光追踪世界,合着世界进步潮流的节拍。极富生命力的语言,熔铸了古今中外语言之精华,使人感到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准确判断,令中外朋友折服。巧妙结构文章,新颖多变、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一扫“土八股”、“洋八股”的遗风。他以一丝不苟对细节真实准确的严格要求著称,做成了“一篇具体、鲜明、热烈与新运动的文章”。[20]英国记者贝特兰称:“毛泽东彻底是中国式的,足以代表中国式的最好的精神特征。但他也有非中国式的地方。”[21]中国式,反映了毛泽东新闻风格的独创性;非中国式,体现了毛泽东新闻风格的开放性。

结束本文之际,值得说明的是,限于历史条件,毛泽东本人没有明确地使用过“对外开放”的词,也没有用“对外开放”的词来表述他的新闻思想,这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但毛泽东毕竟是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创建者,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他的新闻思想的开放性无论怎样也不能从他整个的思想体系中分割出来。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实践,更无法让人不承认他的这一思想的存在和价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新闻的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毛泽东在世的年代。应该说,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开放性为之打下了基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发展。马克思在确立自己思想体系的过程中明确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的预见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22]我想,用马克思的这个观点来探析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开放性,才是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科学态度。

[1]本文原载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3年第4期。

[2]王占阳等主编:《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一代中共领袖》,第85页。

[3]《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47页。

[4]王占阳等主编:《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一代中共领袖》,第83页。

[5]《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85页。

[6]参看龚育之等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41页。

[7]《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91页。

[8]《当代中国外交》,第113页。

[9]《党史通讯》1983年第20期。

[10]《解放日报》1945年10月8日。

[11]参看龚育之等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109页。

[12]萨空了:《科学的新闻学概论》。

[13]《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10页。

[14]毛泽东1966年4月21日在中央会议上的讲话。

[15]《共产党宣言》。

[16]《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09页。

[17]《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1集,《致陶毅》1920年第2期。

[18]毛泽东:《右派的最大本领》,《政治周报》1925年12月20日。

[19]《中央宣传部对反奉宣传之通告》,《国民新闻》1925年12月3日。

[20]《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1集,《致黎锦熙信》1920年6月7日。

[21]王占阳等主编:《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一代中共领袖》,第103—104页。

[22]《马恩全集》第1卷,第4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