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要有良好的写作风格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写作风格问题是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经常在一些信件中就一些报刊文章的写作风格发表看法。下面是他们关于写作风格问题的几个主要思想观点:
①大刀阔斧,自由写作。
1843年1月,当《莱茵报》的资产者股东们迫于普鲁士反动当局的压力,提出要当时担任报纸主编的马克思缓和一下报纸的调子,以求宽容时,马克思毅然决定退出编辑部。他在给卢格的信中带着庆幸的心情说:我“讨厌这种小手小脚而不是大刀阔斧的做法。伪善、愚昧、赤裸裸的专横以及我们的曲意奉承、委曲求全、忍气吞声、谨小慎微使我感到厌倦。总而言之,政府把自由还给我了。”[27]在这里,马克思阐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新闻工作者要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下写作,要使自己的思想有自由驰骋的天地,要能够大刀阔斧地施展自己的写作才华。否则,如果为了求得在专制制度下的生存,便“曲意奉承、委曲求全、忍气吞声、谨小慎微,那是‘下贱人’的风格”。“风格即其人”。马克思曾用毕生的话说明,一个革命者应当保持自己高尚的人格,挺着腰板说话,大刀阔斧地写作。
②简洁有力,生动活泼。
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注重写作语言的简洁、生动,他们把“言简意赅、一语中的”[28]当作写作风格中的突出特点,并且总是力图用最简明的文字、最生动的语言进行写作。他们在《新莱茵报》期间所写的新闻报道中有不少是只有几百字的短篇,有的短消息甚至仅有几十个字。即使写评论文章,也是惜墨如金,字斟句酌,并且要尽量写得生动、易读,具有特点。恩格斯极为钦佩马克思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称赞他是“当代具有最简洁最有力的风格的作家之一”[29]。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得上最杰出的语言大师。在写作中,他们常常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文学引语,使得文章既简洁有力,又生动活泼。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灵活娴熟的运用,得益于平时广泛涉猎各门知识。他们对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等都有很深的造诣。马克思还爱好数学,恩格斯则以自己在军事学方面的才华获得了“将军”的绰号。外语也是他们写作中的极好工具,特别是恩格斯,他竟能用十几种文字撰写稿件。
③联系实际,切忌空谈。
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强调新闻写作必须联系实际,切忌空谈。他们极为鄙视新闻队伍中那些热衷于玩弄革命词句的空谈家们。
1842年11月,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中就提出,让柏林著作界那些自称为“自由人”的写作者们“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30]。
1847年9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一文中,批评了小资产阶级空谈家海因岑毫不触及现实斗争中的任何实际问题,只会在“‘揍它,揍它,揍它!’这个题目上玩弄花样”[31]。
1879年9月,马克思在给左尔格的信中对德国无政府主义者、《自由》周报的编辑莫斯特也提出了这样的批评:“不坚定,他象一面风向旗,风向略有改变,就摇来摆去”。[3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报刊活动实践中始终坚持新闻报道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实际斗争。他们在1848年德国革命中创办的《新莱茵报》,就把联系实际,指导群众革命运动作为报纸的报道方针。在斗争开始前,《新莱茵报》高瞻远瞩,及时向群众讲清斗争形势,指明斗争意义,提出适当的斗争口号,为即将开始的群众斗争做好舆论准备。在斗争过程中,它沉着坚定,准确地把握运动进程,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新闻手段,发消息、通讯,写述评、社论,刊登有关声明、呼吁书,并且随时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或出附刊、增刊,或发号外,以保证迅速地交流情况,指导斗争,团结人民,打击敌人。在斗争遭受挫折之后,它总是旗帜鲜明地站在人民群众一边,替他们辩护,并认真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斗争勇气,准备迎接新的斗争高潮。《新莱茵报》十分注意保护群众的斗争热情。当群众自发地形成运动时,它一方面满怀热情,给以坚决支持,做革命的促进派;另一方面,又注意认真地帮助他们冷静地分析形势,把握斗争时机。在形势不利于发动时,就提醒和劝导他们不要进行不适时的和无准备的发动,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新莱茵报》及时、准确而又切合实际的报道,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到报纸同他们是息息相通,心心相印,是他们完全可以信赖的朋友。
④嘲笑、讽刺,笔调幽默。
1882年6月,恩格斯在给伯恩施坦的信中建议《社会民主党人报》,“在一切可行的地方采用早已行之有效的讽刺基调”。对此,他解释说,“德国历届政府、警察和法官对我们的人所采取的手段越来越卑鄙无耻,就是用最厉害的字眼来评论它们还显得太软弱无力。但是,既然单是一些厉害的字眼不一定使语言具有足够的力量,并且经常重复象坏蛋之类的字眼,其效力就会逐渐减弱,因而只得使用越来越‘厉害’的字眼,而这样就有陷入莫斯特—施奈特之风(指他们出版的《自由》周刊用极端革命的词藻和粗暴攻击的策略写作的做法——引者注)的危险,那末,最好是采用其他办法,不要厉害的字眼而又能保证有力量和富有表达力。这种办法是有的,即主要是利用讽刺、讥笑、挖苦,这要比最粗暴的愤怒语言更能刺痛敌人。”[33]。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运用这种手法的高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恩格斯就曾这样说过:“党的政论家需要更多的智慧,思想要更加明确,风格要更好一些,知识也要更丰富些”[34]。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无论是在政治思想方面,还是在写作技能、写作风格和拥有知识方面都应有很高的素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方面堪称楷模。他们既有坚定的原则立场、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和超人的新闻敏感性,又有渊博的知识、娴熟的写作才能,还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乐于吃苦、勇于牺牲的高尚品德。他们用出色的报刊活动实践使自己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最光辉的典范。
[1]本文原载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0年第2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第20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0,第51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1,第56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9,第546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0,第617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7,第433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4,第283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第416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3,第1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8,第599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0,第51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8,第504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7,第318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5,第175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8,第7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9,第2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8,第532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9,第64页。
[20]同上书,第37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第87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9,第55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4,第268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9,第183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4,第519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7,第17页。
[27]同上书,第440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1,第524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1,第267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7,第436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第301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4,第387—388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5,第336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第3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