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办报必须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一)报纸的风格与特色
任何一张报纸,都应当具有它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假若不是这样,报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谓特色,就是一个事物所独有而与其他事物不同的东西。没有区别,就没有特点。
怎样才能办成有自己特色的报纸?羊城晚报提出:主攻一版,要选全世界、全中国、全中南、全广东有分量的消息。这是一条经验。别的报纸没有抓到,或者没有抓着的,而问题又是重要的、新鲜的,就着力把它抓住,挖得深,宣传得突出,那就有了自己的特色。
有些同志以独家新闻来作为衡量一张报纸是否有特色,笔者不敢苟同。相同的稿件,处理得特别,从内容到标题、版面、字号都胜人一筹,这也是特色。羊城晚报为例,他们处理反映国内外一些大事件,无论是内容删节、标题设置、版面处理、标题字号,总是匠心独运,使人感到他们处处都要高人一着。这就是他们的特色。又如“街谈巷议”,“半文不白”的文体,有棱角又如叙家常,别的报纸不敢闯的禁区他们敢闯,别的报纸没有抓到或者没有抓着的,他们抓住了,而且又是那么精辟,令人叫绝。
陶铸说过,编辑工作要讲究,编辑编辑,大有可为。这个大有可为,切不是出自书生的技艺,而是出自政治家的敏感。要学会找尖端。特别“大”,特别“小”,特别“薄”,都是尖端。
(二)指导性与可读性
首先,不要把报纸指导性的内容看得过于狭隘。长期以来,我们有的同志认为,只有领导机关的会议、领导的讲话、工作部署、经验介绍才称之为指导性,有时甚至把经济看成与政治无关,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命题也忘记了。殊不知,当今中国什么是最大的政治,那就是经济建设。而谈经济呢?往往只限于生产,把流通、交换、商品经营以及一些分配手段都叫做资产阶级的东西,称为姓“资”,把社会主义也不可缺少的很多东西或者恰恰是社会主义范畴里的东西划到资本主义那里去了。至于知识与趣味、婚姻与家庭、道德与性等等,更被视为缺乏思想性,甚至视为禁区。对指导性这样狭隘的理解,其实是对社会主义狭隘的理解。
另外,在形式上,有些同志这样认为,强调报纸的指导性,就只有硬梆梆的说教,这要求,那强调,好像只有干巴巴的教条才有指导性,要指导,就只有正襟危坐,而不能促膝谈心,只有严颜厉色,而不能谈笑风生。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
还有人把指导性与可读性对立起来,认为两者不能相融。有的甚至这样来划分版面,上半部是指导性,下半部是可读性。这种办报方针,势必束缚办报人的思想。
指导性与可读性的关系,不应看成是互相对立,排斥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促进并且可以互相渗透的。关于党和国家大事,或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重大报道,首先要注意的是它的准确性、完整性,其“可读性”主要表现在“重大性”之中。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所有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都必须是“板起面孔”的“硬件”,都不能作“软处理”;党性,指导性非得和“硬梆梆”联系在一起不可。另外,有些人物虽然平凡,有些事情也并不“惊天动地”,如献血、捐款等,但透过平凡的人和事,宣传的是“社会主义好”、“共产主义精神”的重大主题,在读者中依然引起强烈反响,说明它们的“可读性”还是相当高的。实践证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取决于事情本身的价值和它是否是真正的新闻,是这些要素和表现形式,写作技巧的统一。大题大作,小题小作,只要运用、处理得当,依然可以“各尽所能”,引导人们奋发进取。
(三)报道领导与报道群众的关系
回顾十多年新闻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新闻指导思想影响着对新闻的选择和判断,新闻改革是从改革新闻开始的。当时有一种批评,认为一个时期里报纸上登的大量“新闻”根本就不是新闻,说我们的记者不懂得新闻的ABC,于是想出许多办法从业务上改进。但是后来发现,不是新闻工作者不懂新闻的ABC,而是有一个“左”的指导思想,它违背了新闻工作的规律,却指挥着新闻工作者的行动。这就是长期以来报纸的作用被归结为只是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只有上面对群众讲话,而忽略了同时要反映群众的呼声,要体现群众的监督。这种指导思想上的“跛脚”,使得我们长期地习惯于从领导的角度去选择新闻,很少考虑群众想知道什么。十多年来新闻改革的主要之点就是纠正了“左”的指导思想,转变新闻观念。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都是为了使报纸更好地接近群众,更好地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成为领导与群众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的一条精神导线,现在在新闻界有一种困惑:顾及领导就顾不了群众。如何达到两全其美,请回过头来看看羊城晚报刊登的那幅照片。邓小平同志南巡,他的健康,应当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羊城晚报的同行有胆有识,寻求到了一个结合点。还有深圳特区报发表的通迅《东方风来满眼春》,《深圳商报》从今年3月12日至4月3日连发的“八论敢闯”(《为进一步解放思想鸣炮》、《快马再加鞭》、《防右更防“左”》、《实事求是贵在“敢”》、《敢用他山之石》、《险处敢登攀》、《借鉴香港互利互荣》)。类似这样的文章,能够在上下引起轰动和广泛关注,这不能不给我们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