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人民报刊”与人民报刊的人民性思想,科学地揭示了一定社会状态新闻事业的规律性
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的阶级大搏斗中,总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本阶级及其政党为核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并十分重视发展新闻事业。因为要同自己身上落后的东西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总要先造成舆论,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和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生涯,多与办报刊和写作事业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利用新闻报刊宣传革命理论,制造革命舆论,用以教育和发动人民群众,使新闻事业既有无产阶级阶级性、党性,又有广泛的人民性。
1.马克思的“人民报刊”与人民报刊的人民性思想
在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史上,人民报刊及人民报刊的人民性思想,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19世纪40年代初,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争取自由和民主的人民运动十分高涨,普鲁士政府在1841年底颁布新书报检查令,限制出版自由,使限制和反限制的矛盾特别尖锐。马克思在抨击普鲁士反动政府查封、检查报刊时,阐明了人民报刊和人民报刊的人民性思想。1842年4月,马克思在为《莱茵报》撰写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首先提出了“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观点,并指出其实质在于“它的历史个性以及那种赋予它以独特性质并使它表现一定的人民精神的东西”[2],继而在当年底和次年初撰写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人民报刊的问题,并进一步做了深入阐述。
第一,人民报刊是自由出版物,是变物质斗争为精神斗争的文化形态。“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自由的出版物是变物质斗争为精神斗争,而且是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理想化的获得体现的文化”。[3]
第二,人民报刊植根于人民之中,人民的信任是人民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人民报刊“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4]
第三,人民报刊按人民的思想方式据实直书,表现人民精神,充当人民喉舌。人民报刊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人民报刊“始终是人民的思想、恐惧和希望的具体表现,是真实的叙述”,“是有声的、人民(确实按人民的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是“历史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开表露”,“自然,事实并不排斥思想,正如同思想不排斥事实一样。这里的问题只在于最主要的性质即特征。”[5]
第四,人民报刊有一个发展过程,要爱护人民报刊。人民报刊要经过渊源于其本质的必然发展阶段,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民报刊。“我们应当把对人民报刊的指摘看做对人民政治精神的指摘”。[6]
第五,“人民报刊的整体是由各个具有不同人民精神特征的报刊组成”。在人民报刊正常发展的情况下,总合起来构成人民报刊实质的各个分子,都应当(起初是单个地)表现出自己的特征。这样,人民报刊的整个机体便分裂成许多各不相同的报纸,它们具有各种不同而又相互补充的特征,……只有在人民报刊的各个分子都有可能毫无阻碍、独立自主地各向一面发展并各成一行的条件下,真正‘好的’人民报刊,即和谐地融合了人民精神的一切真正要素的人民报刊才能形成。[7]
第六,人民报刊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应该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它不能而且也不应该由于专横暴戾而丧失掉”。[8]
以上各点,彼此关联。这表明,马克思从性质、规律、职能、作用等方面,对人民报刊和人民报刊的人民性思想做了详细、准确、完整的阐述。人民报刊应该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新闻事业的人民性是一定历史时期活动在人民中,维护人民利益,反映人民生活,用人民语言表现人民精神、人民思想感情、愿望要求和政治倾向的属性。人民报刊是报刊(新闻事业)的一部分,它的本质特征是报刊(新闻事业)共同本质特征的特殊表现,并受其制约。离开这些,人民性就不是它自身的规定性而是其他什么,可惜,马克思这一光辉思想,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引起人们的普遍的重视。
2.马克思关于人民报刊和人民报刊的人民性思想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
青年马克思是在1842年和1843年提出人民报刊和人民报刊的人民性思想观点的。当然,这个时期的马克思,正如列宁所说:“已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尚未成为共产主义者的马克思的思想,有没有真理性?我认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其一,此时期的马克思虽然在总体上尚未完成两个“转变”,但已经接近两个“转变”的完成。因此,就人民报刊和人民报刊的人民性思想说来,具有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素质。
其二、人民报刊和人民报刊的人民性思想符合作为革命家和共产主义者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报刊思想。1849年后,马克思多次指出:“报刊的义务正是在于为它周围左近的被压迫者辩护”,“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9]“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10]报刊“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11]由此可见,马克思人民报刊和人民报刊的人民性思想是始终不渝的。
其三、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后,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成了阶级性与人民性有机结合的典范。随着阶级斗争的展开和无产阶级成为独立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成为“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列宁语)。这是因为它从现时历史实际出发,不仅高举“民主派的旗帜”(恩格斯语),用以维护人民利益和人民精神,教育人民团结斗争,还“在各个具体场合,都强调了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恩格斯语)。《新莱茵报》正确处理阶级性、人民性的榜样和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处理阶级性、党性与人民性的光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广泛地影响着各国和各个时期无产阶级的、人民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使人民新闻事业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积极的作用。
其四、人民是阶级社会的客观存在,人民性是人民利益、愿望和要求的集中反映,马克思的人民报刊和人民报刊的人民性思想完全符合历史事实。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在阶级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是反复出现的阶级分合的现象。人民在一定社会历史状态有所不同,在不同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内容不同。因此,这使处于不同社会状态的人民和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人民,有不同质的规定性与特征,但不论是哪种情况,人民始终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民是划分为阶级的,人民是不同阶级的联合体。例如,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属于人民的范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爱国的赞成和拥护社会主义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属于人民的范畴。这两个时期的人民成分,有所不同。但是,每个时期的人民作为客观存在的联合体,却有共同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人民性正是这种性质、特征的概括。人民性与阶级性、党性不同。阶级性是由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地位不同的人们,各自具有的生活方式、利益、要求及心理、思想、习惯、观点,气质等总和的特性。党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我们使用人民和人民性的词语,并不是抹煞各个阶级之间的差别及其不同的阶级性、党性,“而是用它来把那些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确定的成分联为一体”(列宁语)。人民要有效地开展斗争,就要传递信息,表达舆论愿望,凝聚力量,创办、控制、掌握报刊和其他舆论工具,用以捍卫共同的利益。这已经为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人民新闻事业所证明。今后,人民的新闻事业仍将用人民性来表达确定成为联合体的共同利益和舆论愿望。我们不能超出人民的范围论及人民性的问题。否则,真理性的认识必然变成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