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出色党报的决策者

五 一张出色党报的决策者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地区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报纸。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在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关键时刻,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一张党报,它是在党中央特别是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工作的,《新华日报》的重大决策都是由他亲自制定的。《新华日报》全社同志在团结一致、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办出一张出色的党报,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史上光辉的一页。

《新华日报》名义上是公开合法的出版物,但它受到了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的无理限制,受到了国民党军警的长期包围、监视,受到了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和对其工作人员的毒打、拘捕或囚禁。总之,国民党让共产党办报,但又不让共产党的报纸讲真话、讲真理,不让共产党的报纸正常发行。《新华日报》在九年多的时间里,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方针指导下,对国民党又统又战,又公开又秘密,公开和秘密斗争相结合的特殊条件下公开出版,并且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一张党报。当时重庆地区的人民和进步的新闻界称《新华日报》是“北斗星”,毛泽东同志赞扬说:“《新华日报》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一个方面军。”

1939年7月7日,抗日战争两周年时,中共中央发表了《七七宣言》,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主张。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一贯主张。周恩来要求《新华日报》的同志,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政治主张,并提出具体的斗争艺术。他说:新华日报要敢于说出真理,善于说出真理,敢于对敌进行斗争,善于对敌斗争;要使《新华日报》真正成为人民的喉舌和号角。编辑部根据周恩来讲话的精神,又提出了“编得好,印得清、出得早、销路多”的口号。他提出的斗争艺术,明确了办报的指导思想,极大地鼓舞了全社同志,在实践中得到了极大的成功。

周恩来不仅为报社提出了具体的办报方针和斗争艺术,而且对报纸实行具体的政治、思想、业务的领导。他经常召开报纸负责人的会议,传达中央的指示精神,研究贯彻中央精神的具体方案,每天都要亲自审阅报纸社论和重要文章,并且一字不苟地修改稿件。他还经常亲自撰写社论、代论和专论。据统计,从1938年12月到1946年6月,用周恩来名字写的文章就有37篇,在《群众》等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有13篇,经他修改审阅的稿件就无法统计了。

周恩来在武汉、重庆期间,除担任中共代表团和中共长江局的领导工作外,还担任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职务,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对《新华日报》的领导工作非常深入细致具体周到。他善于掌握全局的形势,对《新华日报》的报道作出具体的安排。例如武汉失守后,他及时明确地指出,敌人占领广州、武汉以后,其政略与战略都有了改变,针对这种形势,我们也应该有所改变,政治重于军事,这点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他要求报社加强对敌人的政治揭露。194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安徽南部包围袭击新四军军部,并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周恩来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交代任务,“这次我们必须跟顽固派斗智抗检,寸步不让”。交代后,他就愤然挥笔,写下了“为江南死于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叫,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举世闻名的诗篇,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为了应付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环境,他一再勉励全社同志“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孤立反动派,才能有效地冲破新闻封锁和种种限制,做好党报工作”。他不断提醒:“团结工作首先要从新闻同业中做起,多多争取友军。”他的策略思想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重庆当时有二十多家报纸,其中有国民党各派系的报纸,有中间性的报纸。民主同盟的报纸是《新华日报》的公开盟友,中间性报纸常常在重大问题上和新华日报采取共同的立场,就连国民党一些派系报纸中也有一些地下党员和一些统战关系,在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以《新华日报》为主的舆论声势,常常是压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气焰的。

《新华日报》第四版设有各种副刊或专页,有些副刊和专页是在周恩来的具体指导下设置的。《新华日报》先后设有“团结”“文艺之页”、“青年生活”、“工人园地”、“经济讲座”、“自然科学”、“妇女之路”等副刊,在周恩来的倡议下又设置了“日本研究”、“戏剧研究”、“时代音乐”、“木刻阵线”、“科学专页”等专页和“友声”专栏。周恩来经常亲自邀请各界人士为《新华日报》副刊提供稿件,对其中有价值的文章给予高度的肯定。《新华日报》信箱设置了大大小小的专栏,为读者服务。如“简复”、“小问题”、“书评专页”、“杂志摊上”、“电影”、“拆散的百科全书”、“科学新话”、“新事物”、“医药问答”、“法律顾问”、“代邮”、“大众广告”、“社会服务”等,尤为群众所欢迎。《新华日报》副刊特别重视发表剧评文章,剧评是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的,他亲自组织剧评,指导剧评,修改剧评。他对编辑同志说:“戏剧演出需要通过评论文章才能吸引观众和教育观众,才能把观众的意见传达给艺术家,使他们得以改进”。

在周恩来的指导下,新华副刊还开辟了“读者园地”、“工人之页”、“生活的海”、“生活一页”等形式多样的专页,专门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影响很大。周恩来说:“宣传只能起到原则启示和一般推动的作用,最主要的还靠群众自己切身经历来证明。”《新华日报》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党的、人民的报纸,要尽量刊登读者自己所写的东西,让人民自己讲话。为密切联系群众,努力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愿望,真心实意地为读者服务,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

1943年周恩来从延安回到重庆,按照中央整风精神和中央宣传部关于改造党报通知的精神,亲自主持了《新华日报》改进编辑部的工作。编辑部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对读者进行了调查,发现《新华日报》的读者百分之七十是工人,其次才是知识分子和工务人员。于是编辑工作上采取了通俗化、大众化的方针,把报纸文字水平放到初中毕业的程度,全部新闻都用白话文改写。同时根据“编得好、印得清、出得早”的要求,制定了编辑、排字、浇版、印刷到发行整个工作过程的规章制度,使报纸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印刷部的同志,用破旧的平版机战胜了国民党官报的轮转机,交通员用自行车战胜了官报的小汽车,在雾大的重庆几乎每天都是最早响起《新华日报》的叫卖声。

周恩来对报社具体业务的领导,也很深入细致,每逢记者有重要的采访活动,他总要找本人谈话,帮助记者作好充分准备,甚至提供采访线索,交代采访方法和途径。他专门找总编辑吴克坚和采访科主任陆诒谈采访科的工作计划,要求明确《新华日报》特派员的职责范围,不仅要做好采访报道工作,而且还要负责向同情我们的各界人士约稿,征求意见和搜集各种参考资料。有时因时局沉闷,新闻线索少或报道枯燥无味,读者不愿看,他就要求记者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着眼于群众,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谈些什么,想些什么。他还告诉记者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只有在这方面下一番功夫,才可能写出生动活泼、反映实际生活的文章来。

为了扩大《新华日报》在国民党地区的影响,周恩来不仅亲自撰写社论,增设各种副刊栏目,丰富报纸内容,提高印刷质量,而且还关怀发行工作,力争最快最早地把报纸送到读者手里。《新华日报》在发行工作上反对国民党的封锁斗争,是报社对敌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报社依靠广大群众,组织、教育报童队伍,经历了激烈艰苦的战斗,创造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新华日报》从筹备出版,到最后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闭为止,存在的九年零四十九天,一直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对发行工作的封锁。国民党寻找借口,查封了在贵阳、自贡等地的营业处,逮捕分处的工作人员;邮局扣留订户的报纸;国民党反动派还采用了控制派报工会、威胁读者、抓捕报童等办法,但报社的发行工作照常进行,发行量虽然有时下降,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最多时可达五万多份。

报社的报童是一支贫苦出身、懂得《新华日报》是为穷苦人说话、有政治觉悟的队伍,他们每天步行几十里,甚至乘汽车走一二百里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他们每天都要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警察、宪兵、特务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人们称赞他们是发行战线上的“尖兵”。周恩来对《新华日报》报童队伍的成长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他经常询问报童的情况,如果有人被打被捕,总要设法和国民党交涉释放,有时他还直接打电话给国民党重庆警备司令,斥责这种罪行,要求制止这种行为。周恩来要求报社加强对报童的教育,组织他们学文化,学政治,组织报童交流经验,提高对敌斗争的艺术,要求《新华日报》成为培养报童的大学校历史事实证明,经过长期的教育和斗争锻炼,许多报童,已经成为有觉悟的有文化的革命战士。

《新华日报》是在特殊环境下,采用特殊的办法,对中国革命事业有着特殊贡献的党报,它教育了一代人,培育了大批党的新闻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党报史上光辉的篇章。

周恩来新闻工作的事迹是生动感人的,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以及他的工作方法和新闻理论观点等都给人以启示和教育。本文只记述了他的新闻生涯的主要部分,我们可以从他的新闻经历中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

周恩来具有政治家的稳健慎重,思想家的透彻明了,外交家的敏锐风趣,军事家的果断准确等品格。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者,他善于同各行各业的人交往,他也乐于同文艺界、体育界的人做朋友。尽管他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务,但他同新闻界的交往始终保持着新闻记者的本色。例如,他的勤奋、刻苦、忘我的工作精神,尽管他公务繁忙,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只要你有事找他,他从来都不拒绝回答你的问题;他的细致周到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凡是送请他审阅的稿件,他从来都是一笔一划地用毛笔在你的稿件上加上标点符号,或改正你的错误;他善于掌握全局形势,对形势作出精辟的分析,又能对具体事务作出深入的指导,或亲自动手解决问题;他好学、好问,诚挚、亲切、友好、平等待人,凡是和他交往过的人,都能马上叫出你的名字等等。学习他的这些优良品格,对所有新闻工作者提高素质,特别是对提高新闻工作的领导者的素质都会有莫大的教益。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加速提高我们的新闻工作素质,就能更好地为四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1]本文原载于《新闻与写作》199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