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 辩证分析

一 高屋建瓴 辩证分析

军事冲突形式表现出来的“白河事件”(指英国向中方挑起的军事冲突),涉及中英两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触动了各国列强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加之英国政府利用报刊媒介扭曲事实真相,煽动复仇情绪,由“白河事件”引发的国际问题可谓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在这样一种舆论环境中,马克思立足全局,历史地、辩证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引导人们拨开重重迷雾,直触事件的深刻本质。

1.以经济视角透视政治问题

马克思曾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见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经济的角度入手,这是马克思分析政治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这组述评中,马克思针对《泰晤士报》等资产阶级报刊进行的所谓“反战”宣传,分析了其经济实质。马克思写道:

“中国输入印度的总额从未达到过100万英镑,而印度输入中国的总额折算起来竟达1000万英镑……英国对华贸易的任何严重停顿,‘将是一场很大的灾难’……”

马克思认为,正是出于这一经济利益的考虑,英国政府内部才会有人极力反对战争,才会使战争问题暂时被搁置起来。可见,所谓的“反战”,并不是英国政府良心发现,而是为了维护其自身的经济利益。

这种辩证的分析方法,在马克思的另一篇关于中国问题的社论《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中得到了更为典型的体现。在该文中,马克思从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中英贸易萎缩入手,论证了这场农民革命将会引起英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并进而加速整个欧洲一场新的政治革命的降临。

马克思紧紧抓住了隐含于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实中最本质的规律,一切政治问题不过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从而也赋予了这篇新闻评论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说服力。

2.联系现象,分析本质

“白河事件”既起,由英帝国主义控制的《泰晤士报》极力宣扬“俄国政策”与“北京政策”“紧密纠缠”,要求发动战争反对俄国的阴谋。然而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只不过是帕麦斯顿勋爵(引者注,当时的英国首相)的一套老把戏。”

马克思绕过《泰晤士报》提供的残缺“事实”,联系历史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实际结果和帕麦斯顿对亚洲弱国的外交政策分析道:“帕麦斯顿……总是抱着这样一个始终不变的定则,在表面上反对俄国的阴谋,但不去向俄国寻衅,反而向那个亚洲国家寻衅,采取海盗式的战争使这个国家和英国疏远,并且用这种绕圈子方法逼得它不得不对俄国作出某些本非情愿的让步。”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举出了帕麦斯顿篡改外交文件,掩饰英俄私下勾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了英国政府的真实目的——“打算用制止俄国在中国的阴谋这一虚假借口来发动第三次对华战争。”

马克思就是这样运用纵横联系事实的分析方法,一层层剥离了帕麦斯顿制造的虚假表象,使其反动本质暴露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