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新闻思想开放性的理论渊源

毛泽东新闻思想开放性的理论渊源

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开放性是马列主义新闻理论同中国具体新闻工作实践的结合,是我党新闻宣传在处理根据地与敌占区、党与非党、中国与外国相互关系过程中形成的,她经过毛泽东的概括和实践,集中了全党新闻工作的智慧和经验。其理论根据是:

(一)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开放性凝结在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之中,是毛泽东全部学说的一个内在要求。

首先,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是开放的思想体系,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精神成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如果中国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没有开放的态度,不接受她并运用于实践,就产生不了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一样,毛泽东终生与新闻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列宁说,报纸是集体的宣传者、鼓动者与组织者。毛泽东则认为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一直受到他亲切关怀和指导的延安《解放日报》,把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作为党报必备的“品质”。毛泽东对列宁新闻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文明的开放。

其次,毛泽东思想是向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开放的结果。毛泽东说:“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但并不是说我们就忽略了中国文化遗产及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价值。”毛泽东思想源于马列,又具有中国特色,是因为她批判地吸收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革命性民主性的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思想也是向中国优秀文化开放的产物。

再次,毛泽东思想是面向现实和未来社会开放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从来不承认有永恒不变的真理。正像他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断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一样,毛泽东思想现在和将来都永远不会结束真理,她也是不断地吸收和总结人类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科学成就而丰富而发展的。同理,毛泽东新闻思想也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而发展。从创办于湘江一隅的《湘江评论》,到“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目标的提出,即是最有力的例证。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是一个永远开放的体系,开放性是她的本质特征。毛泽东新闻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无疑是产生和存在于这个开放本体的科学体系之中的。毛泽东思想也是我们探析其新闻思想开放性的一把“钥匙”。

(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毛泽东新闻思想开放性的哲学基础。这集中反映在《实践论》、《矛盾论》、《反对本本主义》和《论十大关系》等论著中。尤其是《论十大关系》中的第十节“中国和外国的关系”;1956年8月24日《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充分显示了我党新闻宣传已由根据地向敌占区的开放,转变为中国大陆向海外开放。毛泽东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他要求新闻工作者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片面性。要反对教条主义,反对保守主义,这两个东西对中国都是不利的。他说:“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半瓶醋是不行的,要使两个半瓶醋变成两个一瓶醋。”在中国的基础上,学习吸收外国有益有用先进的成份,使之交配,有机结合。反映了毛泽东新闻思想开放的哲学性。

(三)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开放性,还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报刊通讯社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用重炮轰开了中国门户,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报刊通讯社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但一批新闻记者在宣传介绍西方新思想和科学知识,其中包括西方新闻思想新闻知识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19年2月,毛泽东参加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习和接受了资产阶级新闻的一些观点和知识。在那时,他也结识了许多名人学士,尤以邵飘萍对他帮助最大。同年7月,毛泽东以“世界革命”、“人类解放”为创刊宗旨,创办了《湘江评论》,宣传“最新思潮”。毛泽东走出了老师的影子,扑向了世界的大海。正如美国著名女记者海伦·斯诺所说:“毛泽东对于外界的影响,他比他的同龄中国人都更加开放——他以惊人的敏捷从谷物中挑出秕子,又本能地识别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2]随着毛泽东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和他的新闻实践的发展,其新闻思想的开放性远远超越了先人而产生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