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办报的要求

二 政治家办报的要求

(一)鲜明的政治目的,是政治家办报的第一个要求

鲜明的政治目的,是我们办报的优良传统。早在党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就明确指出:“杂志、日刊,书籍和小册子必须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经办。”1942年,党中央主办的《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党与党报》中,再次重申,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党通过报纸来宣传群众,号召群众并组织群众进行各种活动。因而报纸是党这一巨大集体的喉舌、耳目和工具,而党报工作者是整个党组织的一分子,是必须坚决按照党的意志办事的。

政治家办报有他们的政治目的。从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到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无不是这样。

在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浪潮中,我党自己创办了《新华日报》。该报从创刊之日起,一直在国民党的重重压迫和严密封锁下进行战斗。针对当时严峻的形势,周恩来经常教育《新华日报》的战士们,要发扬党报的战斗精神,要有“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风格。教育大家“要敢于进行斗争,要善于进行斗争;要敢于说出真理,要善于说出真理;使《新华日报》真正成为人民的喉舌和号角。”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新华日报》对顽固派的封锁、迫害进行了坚韧、顽强的斗争;斗争有时是短兵相接,有时又灵活曲折的。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皖南事变”的反共反人民的罪恶行为,政治上对反动派展开全面进攻,是周恩来根据党中央的部署,运用党的新闻工具进行的一场重大斗争,在新闻实践上坚持党的立场和灵活掌握斗争策略的范例。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奉命北移遭国民党袭击,《新华日报》编新闻、撰写社论揭露国民党的阴谋,遭到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扣留,群众无法知道事实的真相。1941年1月17日,国民党反动派发出取消新四军的番号,将叶挺军长交付军法审判的反动命令,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利用控制的全部舆论工具,用造遥诬蔑的办法,掩尽天下人耳目。斗争短兵相接,宣传斗争已不只是澄清某些细节,而是要戳穿这一场精心策划的反共投降阴谋。周恩来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满腔义愤在《新华日报》上题写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悼词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挽诗。虽然只有25字,但像惊雷闪电震聋发聩警醒了人民。从挽诗还可以看到,周恩来同志以无所畏惧的态度斥责、鞭挞顽固派的反共行为,但又着眼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挽诗的后两句:“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用共产党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克制对同志、战友无辜被害的满腔义愤,呼吁包括国民党人在内一切有爱国心的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制止顽固派箕豆相煎的倒行逆施,弘扬团结御外的民族大义。宣传斗争始终处于有理有节的地位。

党报,是党的喉舌,其党性原则是第一性的原则。它要绝对服从党委,替党说话,这也是党报必须遵守的宣传纪律。我们党办的报纸,如果不能传达党的声音,不能代表党的利益,甚至唱反调,性质岂不变了?李瑞环同志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我是一个木匠,绝对不会自己用自己的斧头去砍自己的手指,世界上任何人、任何政党都不会允许自己办的报纸来反对自己,所以,党性原则不允许党报有背离和违反这一原则的任何行为。这是政治家办报最根本的要求

(二)高度的政治敏感与胆略,是政治家办报的第二个根本要求

首先办报人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应当对社会各种问题,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感兴趣,而且要兴致勃勃地研究一切问题。要有炽热的政治热情。应当热情得像一团火,而不是一个书生,不能对外界世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政治上的迟钝是办报人的大敌。

政治敏感从何来?先决条件是要努力吃透上头精神。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就是抬头望中央。心中无数,必会“走火”,“个人奋斗”是行不通的。只有吃透,才能“操纵自如”。

其次是要有胆识。办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闯“禁区”。在四项基本原则的范围内,发挥能动性、创造性。中央的指示,政府的法令,不是要求“照本宣科”,而是要求以事实为基础的新闻语言来写作,像蚕吃了桑叶吐出来的是丝一样,该讲的话要讲,不要观望“气候”,吞吞吐吐,有时,不人云亦云,不登某些新闻,也是胆识。这也怕,那也怕,这也小心,那也小心,就会把自己禁锢起来。

当然,解放思想不等于乱放炮,不是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要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敢闯也不是乱闯,要科学地闯,党报的根基不能动摇,这根基就是四项基本原则,报纸要办出特色,没有闯劲不行,但报纸办得好不好,又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关。胆大,谨慎,两者结合,政治理论上就不会出纰漏。

(三)增强新闻观念,是政治家办报的第三个要求

新闻观念,这是指报纸,特别是地方报纸如何办成一张开放型的报纸而言。当今世界是开放世界,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是新闻媒介的一项任务。但是,翻开我们的报纸,特别是地方报纸却没有多少新意和传播价值的新闻,这就是新闻观念没有开放的结果。

办报切忌墨守陈规,要做多方面的探索。读者最不满意的是千文一面、千题一面,所以办报要创新,写文章也要创新,力求与众不同。明代汤显祖说得好:“文章不厌新,交情不厌陈。”报纸上天天出现富于激励和鼓舞人民的新人、新事、新思想的报道,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关键在于观念上要达到这个目标,刻意求新。编辑、记者应当密切注意群众中的新创造、新成就和新经验;注意研究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群众中出现的有积极意义的新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注意捕捉旧事物中出现的新质态,获取各种新信息。那怕是炒冷饭,也要花样翻新,炒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