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著作中有关传播的名词略考

马克思著作中有关传播的名词略考[1]

陈力丹

新闻学研究中的基本名词术语,马克思(包括恩格斯)著作中大都出现过(除了他们那个时代没有的广播电视),有的出现频率相当高。研究马克思对这些名词术语使用的情况,有助于更深入、准确地理解他的传播思想。

一、交往。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人们之间关系的最基本术语之一,指的是相互的物质、精神交流。德文原词是Verkehr,英文对应词是intercourse,法文对应词是commerce。马克思在1844年的著作中开始使用它,在1845—1846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它成为一个既定的广泛说明人们之间物质、精神关系的用语。在谈到人们的精神交流时,他们使用过“精神交往”(geistiger Verkehr)这个概念。在恩格斯晚年的著作和书信中,仍可以经常看到“交往”这个术语。这个术语的使用说明马克思习惯于从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上考察人类的传通现象。

二、世界交往。这是马克思在19世纪世界市场形成时期对当时交往程度和发展趋势的一种概括性用语,德文原词是Weltverkehr。有时他和恩格斯又称它为“普遍交往”,意思是一样的。它首先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后在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通讯中又出现过。他们认为,只有当交往发展成为世界交往,已经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可能不被毁灭,不需要重新开始,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取决于他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多寡。这个术语成为马克思衡量一种传播行为或观念进步与否的内在尺度。

三、传播。即现代传播学中的communication一词。译成“传播”是约定俗成造成的,其实它很不准确,译为“交流”、“沟通”、“传通”较好些。马克思著作中文版中有许多“传播”这个词,但原文几乎都不是communication,而是多个不同的词,如德文原著中是散布(ausbreiten)、扩散(Ausdehung)等词,或者只是个介词zu(相当于英文中的to)。但马克思的确经常使用communication(德文对应词是Kommunikation)。由于中文版大都译为“交通”,使人们看不出来了。例如《共产党宣言》中的“交通”即是Kommunikation。在马克思的著作中,Kommunikation有时指信息通讯,有时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这时它的意思与Verkebr几乎等同,经常在一段话中交替使用,但指具体的物质与精神交往多一些。

四、新闻。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文版里出现“新闻”一词约有100多处,除个别情况外,德文原词基本上都是Neue或Neuigkeit;英文原词是news。从他们使用“新闻”概念的情况看,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以自己“不知”为前提,把获知的某一事实称为“新闻”;另一种是指社会上发生的与常规不大相符的事实。

五、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舆论”一词出现的频率较高,有300多处。他们著作的中文版有三种译法:舆论、社会舆论、公众舆论。除个别中译文在原著中没有对应词,是译者加进去的外,其德文原词都是Öffentliche Meimung,英文原词是public opinion。中文的“舆”,即公众。因此,社会舆论、公众舆论的译法是同义反复。另外,将offentlich(公开、公众)译为“社会的”,亦不符合马克思的用词习惯。他著作中的“社会的”一词,通常的对应词是gesellschaftlich,如“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社会的”即是。

六、宣传、鼓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文版里的“宣传”一词,除少数原词是扩散、传达、说教等外,对应的德、英文原词是propaganda;但中文版里的“宣传鼓动”一词,绝大部分原词只是德文Agitation(鼓动),无Propagada与之组合。宣传和鼓动这两个词他们使用频率很高,大约有400处,其中宣传一词的使用又比鼓动多一倍左右。这两个词不像在列宁那里分得十分清楚,意思是差不多的。但鼓动用于指具体的宣传行为较多一些。马克思使用宣传一词,含义较广,讨论、交谈、通信,以及某种重大事实产生的影响,在总体上都被理解为宣传的形式。

七、灌输。我国现在流行的“灌输”一词,其最初的根据是列宁引证的考茨基1901年11月使用的那个德文词组von aussen hineigetragenes(从外面带入)。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文版里的“灌输”一词约有50处,原著中的对应词是20多个不同的德、英文词,如给予、提供、教练、掌握、培养、浸染、导读、教授(动词)、接纳、做、强加、使牢记、欺骗、指示、移植、进入、安排、填鸭式教授、物理上的灌注等等,没有一处与考茨基使用过的词相同。其中只有填鸭式教授(einpaukten)和物理上的灌注(eintrichtern)与中文的“灌输”可以完全对应,大约七八处。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这两个词均为贬义,或不赞成传播的内容,或嘲讽受传者的愚笨。

八、报刊。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报刊”一词,使用频率多得无法统计,仅《泰晤士报》就被提及约1000次,他们提到的报纸和杂志共约1500种。报刊的对应词是Presse(德)或press(英),他们著作的中文版一般译为“报刊”,有时也被译为“刊物”、“出版物”。马克思1842年在《莱茵报》上首次发表的文章《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将Presse几乎全部译为“出版物”,从上下文看,许多地方应该译为“报刊”。马克思使用这个词有时泛指报纸和杂志,有时特指某家报刊。报纸名称中的Presse或press,中文版一般译为“新闻”,如《新闻报》(《Die Presse》),《自由新闻》(《The free Press》)。中文版里的“报纸”,其对应词一般是Zeitung(德)、newspaper(英),有时是“日报”(Tagespresse)或其他特指报纸的词。马克思在使用报刊一词时,还常常加一些定语,较常见的是自由报刊、人民报刊、独立报刊这三个词,它们都有比较固定的含义。

九、喉舌。以往由于我们常用这个词比喻报刊的政治作用,因而对马克思著作中的喉舌一词颇为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文版里有“喉舌”大约40处,与中文完全对应的只有两处,如马克思说的“艾莫斯这头蠢驴——英国官吏在埃及的喉舌”[2]中的“喉舌”便是。它的对应词即德文Sprachrohr,由Sprach(言语)+Rohr(管子)组成。经核对原著文字,中文版中的“喉舌”情况有以下几种:1.大约有五六处没有对应词,是译者加进去的。2.大约有一半原词是organ,即机关报。当指出某家商业报刊为某个党派的机关报时,马克思使用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3.原著中的对应词是多个不同的词,如代表、角色、发言人等等,有的带有明显的贬义,有的中性。4.有两三处使用的是法文Moniteur,这是当时波拿巴政府机关报《总汇通报》中的“通报”一词,马克思这样做表示了对所指报刊的蔑视。5.马克思正面阐述中有“喉舌”三处。第一处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卷50页:“出版物是历史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第二处在第6卷275页:报刊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第三处在7卷3页:报纸“成为运动的喉舌”。它们的德文对应词依次是Sprache(表达方式)、Mund(嘴巴)、Sprechen(发言)。Mund这个词无法直接用到译文里去,只能勉强用“喉舌”替代,但与德文的喉舌(Sprachrohr)有明显区别。这三句话是从俄译文转译来的,与德文原著有些对不上,似乎应依次译为“报刊是历史的人民精神的毫无顾忌的表达方式”、报纸“就运动直接发表意见”、报刊是“警觉地捍卫着自己的自由的人民精神的无所不在的喉舌”。

[1]本文原载于《新闻研究资料》1993年第2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5卷,第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