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新闻观点
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新闻观点。这些观点,有的同马恩列斯较为接近,有的则有创新和发展,本文重点分析后一部分。这些观点大致有:
第一,报纸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
毛泽东根据人的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原理,认为报纸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是社会主义经济即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在资本主义国家,报纸则是无政府状态的和集团竞争的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毛泽东基于对报刊的这种本质属性的分析,正确地指出,首先,在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在资本主义国家,通讯社、报刊和广播电台,其性质都是由它们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即都毫无疑问地具有阶级性,为一定的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其次,在我国,通讯社、报刊和广播电台,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第二,报纸的作用:迅速广泛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出自对上层建筑作用的深刻认识,毛泽东十分重视报纸的社会功能,高度评价报纸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他视报刊为革命之手段,称报刊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毛泽东如此重视报刊的作用,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认为报刊可以扩大群众的视野,增长人们的见识。他分析说,农村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指土地革命时期——引者注)。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井里蛤蟆井里跳的现象,依然在群众中保持着。这种现象是不好的,它会引导群众把斗争的热情降低下去,引导群众走向保守局面上去。所以,他竭力主张办报以扩大群众的见闻。[8]
其二,认为报刊是党实行领导的重要工具,党主要依靠报刊传达政策和政令。他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传达政令和宣传政策,是毛泽东一再强调的报刊的主要社会功能。
第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引入新闻工作领域,提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9]
这个方针的要旨,其一是动员和组织各级党的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参加报刊工作,加强党对报刊的领导;其二是实行“开门办报”,面向群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三是要求办报人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实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四,舆论一律和不一律。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出版自由的观点,可以用“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来概括。
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提出,必须剥夺反动派的出版自由,包括: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接收属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地方系统下的各机关、各反动党派(如国民党各个反动派系、青年党、民社党等)及反动军队的各组织出版和发行的报纸,接收他们的通讯社和电台。毛泽东把只许反动分子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的这一政策叫作“舆论一律”,而且指出,这种“一律”,不仅指舆论,还包括法律。
在人民内部,则实行舆论不一律的方针。这个方针提出了人民群众应该享有充分的出版自由权利的思想,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包括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两方面的思想。毛泽东指出,所谓“不一律”,就是批评的自由,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自由,宣传有神论和宣传无神论(即唯物论)的自由,就是允许先进的人们和落后的人们自由利用我们的报纸、刊物、讲坛等等去竞赛,以期由先进的人们以民主和说服的方法去教育落后的人们,克服落后的思想和制度。
毛泽东指出,在人民内部实行舆论不一律的方针,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在内部,压制自由,压制人民对党和政府的错误缺点的批评,压制学术界的自由讨论,是犯罪的行为。这是我们的制度。而这些,在资本主义国家,则是合法的行为。在外部,放纵反革命乱说乱动是犯罪的行为,而专政是合法的行为。这是我们的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正相反,那里是资产阶级专政,不许革命人民乱说乱动,只叫他们规规矩矩。”[10]
第五,报刊宣传的策略和艺术。
毛泽东指出,报刊宣传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毛泽东要求报刊工作者“迈开两脚”,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扎扎实实地做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没有资格从事报刊工作,因为不了解敌我友三方的状况,就无法正确地决定宣传政策和策略。
毛泽东提出:“注重调查!反对瞎说!”[11]他要求向人民作真实的报道,不仅充分地报道我们的成就,而且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人民作真实的说明,天灾人祸,如实报道。他还提出,不要把党的政策保密起来,应尽可能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同时又要注意,新闻不要守旧,也不要赶时髦。
毛泽东强调新闻要力戒空谈,要十分之九是实际事实之叙述,只有十分之一是对反革命派宣传的辩论。
毛泽东提倡典型报道。他要求注意收集和传播经过选择的典型性的经验,用这些典型推动实际工作。
关于文章的“短”和“软”的问题,毛泽东认为,短是必要的,软也可以研究,文章不能太硬,文章应该通俗一些,使读者读起来亲切,引人入胜,这种软法就很好。板起面孔办报不好,即便批评,也不能把弓弦拉得太紧。报刊工作者应该懂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
第六,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
毛泽东身体力行,倡导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的文风。他要求报刊文字生动,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他指出,写文章要讲逻辑,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还要讲文法,就是不要省掉不该省的主语、宾语,也不要把副词当动词用,更不要省掉动词。还要注意修辞,尽量把文章写得生动一点。总之,一个合逻辑,一个合文法,一个较好的修辞,这三点是作文时务必要注意的。
毛泽东提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份,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
毛泽东指出,“党八股”,“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还要求报刊要办得尖锐、泼辣、鲜明。他说:“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12]
第七,政治家办报。
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家办报”的观点,对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寄托着殷切的期望。
他说,办好报纸的根本问题是报社人员的思想革命化问题。为此,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刻苦改造世界观,学习社会,学习工农群众。
毛泽东提出,新闻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他为纪念邹韬奋所题的词是: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毛泽东特别告诫新闻工作者不要当只会跑衙门的记者。他指出,衙门没有多少东西,跑不出什么名堂。他要求记者常常到工厂和农村去,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反映他们生龙活虎般的生活。只有了解实际生活和群众的需要,同他们心心相印,呼吸与共,才能写出好东西。
毛泽东要求新闻工作者工作一生,学习一生,永不骄傲,不断前进。他指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13]
新闻工作者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胸有全局,能一下子看到问题的实质,把握事物的要领,这就是“政治家办报”。[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