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早期的人民报刊思想同后来的党报思想的关系

马、恩早期的人民报刊思想同后来的党报思想的关系[1]

李波

马、恩早期的人民报刊思想是他们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主要部分。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提出“人民报刊”的概念,并说,《莱比锡总汇报》只是整个德国人民报刊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莱比锡总汇报》反映了资产阶级舆论。它符合当时德国人民——工厂主、手工业者、小商人、工人,农民的利益,反映了他们和封建势力斗争的愿望和要求。马克思称之为人民报刊,指出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报刊。

马克思把人民的报刊称为自由出版物,他把报刊看作“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是“人类自由的实现”。他希望报刊能自由地表达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并得到法律《出版法》的保障。马克思要求报刊生活在人民当中,和人民同甘苦,成为人民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马克思当时主编的《莱茵报》,就是人民报刊。

《莱茵报》是莱茵省资产阶级创办的,对普鲁士专制政体抱有对立的情绪,自然它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报刊的范畴。可是,当马克思担任主编后,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报刊,而是具有维护劳动群众利益,彻底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倾向。

马克思认为:治人者和治于人者都需要有“第三个因素”——这就是“自由报刊”。这种报刊应该是政治的因素,但不是官方的因素,不以官僚的意志为出发点它是市民的因素,但不是和个别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在自由报刊上,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同时可以批评对方的原则和要求,而此时的双方不是“从属关系”而是“权利平等的关系”。这种报刊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它可以不通过任何官僚的中介,原封不动地把人民贫困的状况送到国王面前、国家权力面前,以期获得普遍注意和同情。

这是马克思理想的人民报刊。《莱茵报》确实反映了贫苦群众的舆论,又进一步扩大和推进了这种舆论,以引起各方面关注。它的宣传使统治者难以容忍,却给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莱茵报》被封,为农民说话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当地农民便向当局递交了请愿书:“我们不知道《莱茵报》是否发表过虚假的报道,是否诽谤过当局,但是我们知道,它确实写过关于我们的家园和我们的状况,关于我们的权力和我们的命运的真实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当时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设想的超越于治人者和治于人者之上的报刊,实质上是不存在的。在根本利害冲突的情况下,双方不可能以平等的关系相互批评对方的原则和要求。为治于人者说话,就不会让治人者肆意污蔑、攻击而不加申辩、驳斥,而这,又必然不会为治人者所长期容忍。《莱茵报》被封的遭遇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由于马克思早年的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还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思路,他把哲学和批判活动(理论的批判)看作是争取自由的文明的手段。他说,“在衡量事物的存在时我们应当用内在思想实质的标尺”。他在研究和分析现实问题(包括分析报刊问题)时,也是用这种方法。他的所谓“理性”、“人类自由”、“精神的镜子”等,还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并不具有切实的社会政治含义,即使“人民”这个范畴,在当时马克思那里,也不是指某些具体的社会阶级和阶层,而是指享有平等权利的政治生活参与者的统一体。显然,这是一个政治哲学的假定。因此,马克思早期关于报刊问题的一系列论述,从总体上说,只能为人们描述一幅关于理想报刊的图景,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无疑要肯定马克思早期报刊思想的进步作用,如报刊同人民的结合,新闻记者必须忠实地报道事实,以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等有关报刊工作的一些原则性的论述,它们一直为无产阶级党报所遵循。但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还只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基于自己当时的哲学信仰所提出来的报刊思想,而不是党报思想。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把报刊作为反封建、促进民主改革的一项政治力量看待。它是马克思后来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的源头,所以,当马克思世界观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时候,他必然诉诸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报刊。

马克思早期关于人民报刊、自由报刊的论述,对封建专制扼杀言论出版自由是一个有力的冲击,对进行报刊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他的论文,曾被当时德国的左派政论家卢格誉为:“关于出版自由,以及在捍卫出版自由方面从来没有,甚至也不可能有比这说得更深刻更透彻的了。”尽管其中有些观点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但正如列宁所说“一般民主主义报刊,是工人的(无产阶级民主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的)报刊的先驱”。马克思的论述对以后的人民报刊的主流——无产阶级报刊有深刻的意义,“人民报刊”思想中的“批判精神”在党报思想中得到完善和发展。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发展,它已构成整个无产阶级报刊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党报思想是在人民报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1848年德国三月革命失败的教训,对出版自由作了历史的科学的概括:资产阶级从自己的物质利益出发,提出了参与政治的要求,其中包括自由讨论自身利益,观点和过问政府行动的“出版自由”、“结社自由”。但是资产阶级本身没有这样的本领,为争取这些权利,它必须依靠人民。而资产阶级一旦掌握政权,又要从人民手中毁掉这种武器。

马克思新闻思想成熟的首要标志是提出报刊党性原则,强调革命报刊应当为无产阶级所进行的社会解放事业服务。马克思以《新莱茵报》总编辑的身份指导了革命中的无产阶级。这个时期,马克思的新闻思想直接地表现在《新莱茵报》的革命实践中,这个实践也直接地将新世界观的基本原则化为无产阶级新闻思想和新闻活动准则。

马克思在革命运动中领导的报纸,不仅指导了当时的政治革命与政治革命背景后的社会革命,而且也在报刊领域里实行了一次革命,宣告了马克思新闻思想的成熟。如果说,1848年革命与革命中马克思的报刊活动是马克思这个时期新闻思想产生的沃土,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则是一轮辉煌的太阳,在它的照耀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思想从《莱茵报》时期的萌芽状态迅速茁壮成长,达到了成熟期。马克思将人民报刊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即发展为无产阶级报刊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民”这个概念未免“过于一般”和“含混”,最好“用个更确切的概念来代替”这个概念就是“无产阶级”。这时,马克思将报刊看作无产阶级斗争武器,将无产阶级革命的灵魂看作报纸的灵魂。马克思认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无处不在的喉舌。”它要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同时给无产阶级戴上桂冠。

马、恩把党的政治纲领看作是党报的灵魂,这一原则是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时创立的,关于党报的宣传原则和宣传策略也是马克思党报思想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并在斗争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报刊必须坚持正确的宣传原则,并且采取与党所处的斗争条件相适应的宣传策略。因此,马、恩对党报的宣传原则和宣传策略问题是十分重视的。他们在指导德国党的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工作的过程中,对应坚持的宣传原则和应采取的宣传策略作过一系列指示。

马、恩一生的报刊活动和报刊思想是一个过程,他们后期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是从早期的革命民主主义报刊思想发展而来的,两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也不能把后期的党报思想看作早期的民主报刊思想的简单延长。有一些思想如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的思想,报刊应当表达人民意愿的思想等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有明显的差别。马克思的党报思想是他们的无产阶级建党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无产阶级党报不仅同工人运动紧密相联,而且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它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民主主义报刊难以相比的。如果我们把马、恩的报刊活动和他们的报刊思想作一番历史的对照,尽管“党报(刊)”一词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是他们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是经过了长期实践逐步发展而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的党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报刊活动的实践经验的产物。而其中绝大部分又是根据当时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的形势,针对党报工作所碰到的具体问题提出来的。论述的展开,完全同当时的政党活动和它的报刊实践紧密相联,并且为着指导实践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马、恩的党报思想是无产阶级报刊活动的总结,没有这种实践,他们的党报思想也就无从产生。

[1]本文原载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