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将始终是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结合的社会舆论工具

二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将始终是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结合的社会舆论工具

1.一切削剥阶级新闻事业所具有的人民性是有限的,终将蜕变为反人民的社会舆论工具。

在人类社会经历的各个阶级社会中,一般说来,一切剥削阶级的新闻活动(事业),只在其阶级发展尚在上升时期或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与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人民的暂时一致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语),所以,这种新闻事业除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外,主要的还在于其阶级性、党性。待到剥削阶级发展走向反动或不再借用人民力量的时候,其阶级的政党的私利恶性膨胀,连同所控制的新闻事业一起,它们原有的那点人民性都抛弃罄尽。这是历史事实,也是规律。资产阶级产生在封建社会内部,由于反封建的力量不足,需要借助其他阶级的力量及斗争的进步性,取得无产者、城市市民和其他劳动群众的支援,形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联合,为其制造革命舆论的人民报刊,反映了这种共同利益、愿望和要求,表现了一定的人民性。在阶级斗争中,资产阶级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不同党派。资产阶级借助人民力量夺取政权后,成了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仍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境地,他们同发展中的资产阶级的对抗性矛盾日益尖锐,暂时一致的利益基础瓦解了,资产阶级走向反动,而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则仍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起作用。因此,丧失人民性的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完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除在普通的新闻报道和舆论方面可以做到“一般的公正”(马克思语)外,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一概站在资产阶级及其党派立场上,成为反人民的社会舆论工具。这是历史的必然。谁要把资产阶级新闻事业标榜为“超阶级”、“全民性”,不是无视历史,就是有意欺骗。我们不要受蒙骗。

2.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始终保持鲜明的阶级性、党性和广泛人民性的有机结合

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有所不同,无产阶级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人民范畴内,它始终是最先进的阶级,其政党则是阶级和人民的先锋队,处于领导地位,高举“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大旗,坚持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信念。在一切斗争中,一方面,强调和坚持各国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各个发展阶段,又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从小到大循着这个轨迹发展,宣传阶级的党的理论策略、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现实革命斗争,把阶级性、党性和人民性结合起来,做阶级的喉舌、党的喉舌和人民的喉舌,作用于本阶级和人民群众,甚至于作用自己的敌人,发挥无产阶级的人民的新闻事业“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马克思语)的作用。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发展是不平衡的。1917年以来,俄国、中国等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人民群众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从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如同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一样,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的任务转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上,当然也引起某些阶级成分的分化,而属于人民范围的基本阶级、阶层和集团,和无产阶级一样成了国家的主人,它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有共同利益的牢固的联合基础。适应这个时期的社会需要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全面发展。以我国为例,虽呈现国家的民族的历史的不同特色,但仍保持无产阶级新闻事业阶级性、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结合的特征。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性有共性也有差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无产阶级阶级性、党性与人民性,三者有其共性、统一性,而且是主导方面,基本方面。但党性与人民性不是一个东西,它们又有差异。差异属于次要方面,有一定的暂时性。这是因为,我们共产党是当代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人民的先锋,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自己没有特殊利益。因此,从根本上说来,党性代表着属于人民范畴的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当然,党在领导人民为眼前的和近期的目标奋斗时,并没有放弃和忘记自己的最高纲领,而是审时度势,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符合党性最高原则要求的现时政策同人民性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论是各级党委办的、政府办的、群众团体办的、民主党派办的和各级各业办的专业性报刊以及政府办的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事业,都以传播新闻、播发评论为主发挥社会舆论工具的效能,当好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把党性和人民性结合起来,宣传、教育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各阶级、阶层的中间、落后群落,使他们提高觉悟,认识真理,同心同德地跟着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党性和人民性也有某些矛盾和差异。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毛泽东语)。这种矛盾性,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新型社会关系的表现,即在党和人民群众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的表现。在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解决之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社会关系中,存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等等。党在处理这些属于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的矛盾时,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党性与人民性的不协调。此外,在实际生活中,代表人民执政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与人民群众之间有地位、方位的不同,由于对利益的态度、对事物的观察认识和情感的不同,也往往产生一些长远与近期、全局与局部、积累与消费的矛盾,出现某种程度的集中与民主、纪律与自由、正确与失误等方面的矛盾。这种种矛盾,新闻事业作为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每日都能干预运动”,如果党处理得好,党性和人民性在反映中就结合得好,倘若党在处理中有某些失误,新闻事业在反映时也往往不协调。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会冒进,迁就落后群落会变成“尾巴”。正确的态度是站在党性与人民性的立场上,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结合起来,客观分析而不片面渲染,疏导降温而不故意激化,善意劝导而不恶意挑拨,促其圆满解决,创造安定团结的舆论环境。实际上,这样每解决一次矛盾,都会使新闻报道的党性和人民性达到一次新的辩证统一。党的新闻事业尤其要在坚持人民性中,保持独立的阶级性、党性。新闻事业可以有多层次,有不同的对象,但党性始终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灵魂。我们既要善于贯彻马克思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反映人民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又要“在每个具体场合”高举党性的旗帜,表现出社会主义初阶段新闻事业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的广泛的社会舆论性质。

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既各有自己的规定性,又有些联系与交叉,各有其权衡的尺度。我们既不可以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也不可以完全把它们“合二为一”;既不可以用党性取代人民性,用党性的尺度衡量人民性,排斥人民性,也不可抬高人民性,用人民性的尺度衡量党性,贬斥党性。否则,就会使在一定领域内合理的规律性变得荒谬。毫无疑问,我们目前要适当强调党性,强调是为了创造条件促其在将来的某个时期消亡,从而符合共产主义高级发展阶段的需要,最终成为全民的社会舆论工具的新闻事业。而现在,我们主要应把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本文原载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年第3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9页

[3]同上书,第74页。

[4]同上书,第187、75、23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11、188、187、50、194页。

[6]同上书,第188页。

[7]同上书,第189—190页。

[8]同上书,第190页。

[9]《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报刊》(上编),北京大学中文系1975年版,第55、54页。

[10]同上书,第6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