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喜欢上了读书上学
20世纪50年代,陕西关中地区的农村人还不怎么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到了八九岁才上小学一年级,是很普遍的事情。
相比之下,我的父母亲在7岁时就送我上小学,算是比较早的。小时候,我也愿意上学,喜欢读书,每当背上书包,走在往返学校的路上,总是满脸的阳光灿烂。
我开始读书的学校叫刘家庵小学。就在我们村子的东头大约200米处,教室就设在刘家庵的大殿。大殿是个有些年头的老殿,宽敞,但比较简陋。
小学老师是我们邻村张家村人,叫张林川,是个资深且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很受孩子和家长们的尊敬。林川老师从我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教我,一直陪我读完了小学四年级。在小学,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林川老师一直比较器重我,在我身上下了不少功夫。几次教学区里组织统考,都是由我和平时考试成绩比较靠前的几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教学区的统一考试。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辅导区在我们学校组织的小学三年级统考,林川老师负责监考。考试卷子刚刚发到手,我邻座的同班同学就转头问我,第一道题怎么答?我刚跟他说了两句,就被林川老师发现了,林川老师当即制止了我。结果那次统考,我考得不怎么好,林川老师很不高兴。后来在班上讲评时,林川老师当众批评我是“骄傲、荒唐、商量”,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我心里清楚,林川老师批评我,完全是为我好。但是,他平时最得意的学生考砸了,自然对我有些“恨铁不成钢”之意。
其实,那时候我对学习不怎么重视,也不怎么好好下功夫,满足于一知半解。每逢寒暑假,林川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有时我也会耍些小心眼,应付老师。有一次,林川老师要求暑假语文作业要写100页,那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标准格式的作业本,我就把语文作业本裁小点,把字写大点。老师也有不细心的时候,这些小动作有时也能瞒天过海,应付过林川老师那双犀利而又老到的眼睛。
10岁那年,我通过参加统考,考上了召陈高小。发榜那天,父亲、母亲和大姐、大哥非常高兴。
踏着积雪,冒着严寒,一起结伴上学的农村孩子们
召陈高小离我们村有4里地,此后的两年,我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和同村的小伙伴往学校赶,下午放学,紧赶慢赶地回到家,天就黑了,很是辛苦。
当时,我的舅舅李升科刚刚从岐山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了召陈高小当老师。舅舅自然对我十分关照,每天下午放学以后,舅舅都要把我留下来,在他的办公室兼宿舍里做作业,做完了,经过他亲自检查,发现没有问题才能准许我回家。那时候年龄小,不懂事,有时从心里并不买舅舅尽心尽力帮我学习的账,甚至有些逆反心理,感到有这么个当老师的舅舅太多事。应该说,高小那两年,由于有舅舅的刻意关照,我的学习底子打得不错。所以12岁那年考初中,我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考取了法门中学。
发榜的那一天,全家人别提有多高兴。因为我能走到这一步不容易。当初上小学时,全村和我一起上学的一帮小伙伴,上高小时已剩下十之五六,到了上初中只剩十之二三了。村里的银安大我1岁,能念书,学习成绩不错,早我一年考上了法门中学,我和我们村的永录第二年也接着考上了同一所中学。全村20多个同年龄的孩子,最终考上了法门中学的就我们3个人。我们3个人自然成了我们3家人在村子的骄傲。
我父亲兄弟3个,6个儿子、10个女儿,最后能一步步读到初中的就我一个人。当年我大哥天赐也读一段中学,由于地里农活忙,父亲种庄稼需要帮手,就中途辍学,回家帮助父亲打理农活儿了。我成了父母亲在读书学习方面的唯一指望。
法门中学是由县教育局直接管理的一所公办中学,离我们家有10里路,从此我和银安、永录一样,开始了住校和在学校搭伙的中学生活。每个星期只能回一次家。每个星期六下午,银安、永录和我一起结伴匆匆忙忙赶回家,在家过一夜,星期日上午在家帮父亲、母亲干些农活,下午3个人带上一周的干粮和在学校搭伙用的玉米面,又一起紧赶慢赶地赶回学校。
当时在法门镇有两所中学,一所是法门中学,是公办中学;一所是法门民中,是民办中学。所以,当时在法门中学上学的孩子都难免有些优越感,有点沾沾自喜和趾高气扬,我也一样。由于公办中学和民办中学身份上的不同,虽然两所中学距离很近,中间隔着一座法门寺,但是从老师到学生,相互之间没有任何来往。
那时候,在农村,能考上法门中学的孩子学习成绩都比较优秀,大家非常珍惜三年的中学生活,学习上比较刻苦,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懒惰。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希望能通过读书混出个前程来。
在刚刚上初中的头两年,我的学习一直非常刻苦,非常用心,每天除了上课,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和复习上。那时候我虽然小,但是知道自己的家境不怎么好,父亲母亲和大哥大嫂整天十分辛苦,是他们通过辛苦劳动,在维系和支持着我上中学,我必须通过努力学习,考取高分来回报他们。同时,我的心里一直有个梦,读完初中考高中,直至最终考上大学。
我相信,一个人只有懂得珍惜,珍惜机会,珍惜学习,个人的梦想才有希望变成现实,长大后才能多多少少有点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