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连队跑拉萨

跟着连队跑拉萨

青藏高原的初夏,天高云淡,风清气爽。

青藏高原的冬季时间较长,春秋两季时间比较短,人们在脱去穿了一个冬天的厚重棉服之后,刚刚换上春天穿的绒衣还没有十几天,气温的变化,又换上了夏天穿的长袖衬衣,人也显得格外的神清气爽。

每年夏天,我们连都要奉命执行一趟西宁至拉萨的长途运输任务。听老兵们说,我们团装备的是柴油车,柴油的燃点低,冬天跑拉萨汽车不好发动,所以安排进藏任务一般都是在夏季。

这次执行长途运输任务的标的物,是装备西藏防空部队的大口径高射火炮。

任务神圣而艰巨。

团里为连队每一台汽车配发了一支冲锋抢,以便运输途中加强警戒,保证火炮运输安全。张洪声团长特意交代6连:必须安全、圆满地完成任务,确保武器装备毫发无损地运送到驻藏部队。

连队专门安排了一次进藏动员,要求进藏的每辆车都要保证安全,确保武器装备安全运送到驻藏部队。要平平安安进西藏,安安全全回西宁,圆满完成这次千里之遥的武器装备运送任务。

西藏是一个神秘而又神奇的地方。

一听连队要执行进西藏运输任务,往返4000多公里,我的心难免有些激动。进西藏,去拉萨,还能欣赏青藏高原的美好风光,多美的事情呀!

这一次的车辆维护保养,大家格外用心。

两天后,我们连集体去西宁转运站装载火炮。由于火炮底座要加固,装车的速度相对要慢得多。装车以后,王根成连长又指挥大家给火炮穿上炮衣,要求每一辆车都要用盖布把火炮盖好捆紧捆死,以便使火炮与车厢形成一个整体。

这次装车用的时间最长,上午出去,一直到下午5点多,全连的车队才返回连队。

第二天早晨,我们连45辆汽车浩浩荡荡地开出了部队营区,向西藏进发了。

西宁至拉萨属于超长途执行任务,王根成连长把这一次行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用5天时间到达格尔木。由于这一段路我们平时经常跑,路况比较熟,连队按照以往的行程和速度,到第五天中午,车队就安全、顺利地到达了格尔木。

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这一次运送的是大口径火炮,所以,每到一个兵站,晚上都要加岗加哨,全连战士每天晚上都要轮流到停车场站岗,保证武器装备安全。

这是我下连队后,第一次晚上在兵站车场站岗放哨。在都兰兵站,轮到了我站岗放哨,那天晚上,我上岗时正好是晚上12点,正是人们熟睡的时候。此时,高原天气已经完全凉了下来,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各种油桶,就会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发出“嘭”“嗙”“嘭”“嗙”的声音。偌大一个停车场,就我一个哨兵,多少有些吓人,我赶紧钻进驾驶室,眼睛却紧紧地盯着车窗外。平时在连队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当兵一年多了,没有想到自己的胆子还是这么小。

第六天,连队在格尔木做短暂休整,主要负责检查和保养车辆,为去拉萨做准备。

行车途中,连队会经常根据一路行车情况和前方路况,进行安全讲评和教育

第二阶段,连队用10天时间到达拉萨。这一路,道路漫漫,让我有机会领略了青藏线,尤其是格尔木至拉萨沿途主要站点的美丽风景和风土人情,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

第一天,连队从格尔木出发,一路向西94公里,穿越昆仑河谷,来到昆仑山下的氆氇之地“纳赤台”。 纳赤台位于青海省格尔木西南方向约94公里的昆仑河北岸。“纳赤台”是藏语的译名,意为“沼泽中的台地”。相传西王母娘娘曾经于昆仑山中瑶池之畔宴请诸神,创造神凡摩应约赴会。席间,诸神诉功,创造神凡摩表示要将昆仑山之北改造成为氆氇之地,让那里成为“草肥水美牛羊壮,碧野千里飘奶香”的梦幻之乡。西王母娘娘听后心旷神怡,特馈赠凡摩几樽瑶池琼浆。宴会结束后,凡摩返回途中,饮兴未艾,信手把樽畅饮,不料大醉。金樽掷地,琼浆四溢。其乘坐的莲花神龛化为纳赤台群山,溢出的琼浆水成为昆仑河水。乍听起来,这是一个既美丽动人又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话故事。

第二天,连队从纳赤台兵站出发,一路翻山越岭,来到泉水常年喷涌不息的不冻泉。不冻泉位于昆仑河北岸,又名昆仑泉,海拔4600米左右。不冻泉的地质结构特殊,属于多年冻土荒漠地貌,由被强烈腐蚀过的复杂地质岩构成。不冻泉的泉眼和泉水比较多,泉眼中清澈的泉水常年喷涌而出,即使是严寒的冬季也从不封冻,被当地藏民视为神泉。但是,谁也不知道泉眼下面的水从何而来,又流向哪里。不冻泉兵站正西方向是可可西里无人区,天晴时从不冻泉兵站往东北方向望去,在静寂的万古雪野中,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玉珠峰。再往东南看,可以看到昆仑山的玉虚峰。听当地牧民说,玉皇大帝有两个女儿曾经到过此地,后来变成了昆仑山的两座姐妹峰。站在不冻泉兵站的公路边,就能看到昆仑山主峰周围海拔在5400米以上的20余座雪峰,令人叹为观止,感慨不已。

第三天,连队从不冻泉兵站出发,一路攀爬昆仑山,到达山高缺氧的长江源头沱沱河。沱沱河又称托托河、乌兰木伦河,在蒙语中是“红河”的意思,是长江的主要源头。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西南侧的雪山冰川,冰川尾端海拔近5500米。主峰突兀雄起,势压万山,地势高耸,空气稀薄,造就了冰雪世界特有的自然景观。由于沱沱河地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气压较低,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43%。许多人到了这里,都会有比较明显的高山反应,如头昏、头疼、四肢无力、心跳加速以及恶心呕吐等。这种感觉,只有你到了沱沱河,才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巍巍昆仑,山高缺氧,四季干旱,青藏公路就从山腰中蜿蜒通过

行车途中,我有幸目睹了“万山之祖——昆仑山”的风采。昆仑山又称昆仑虚和玉山,是中国西部的山系主干。

西起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在5500米至6000米。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的“龙祖之脉”。只是,昆仑山的空气稀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第四天,车队沱沱河兵站出发,一路爬坡,下午来到温泉兵站。温泉地处唐古拉山脉的半山腰,据说当地有一口泉,四季热水沸腾,热气随风飘散,形成一道壮丽的自然景观。仔细询问,无论是兵站的官兵还是当地牧民,谁也说不清这口温泉在什么地方。我分析,这也许又是一个美丽传说,否则,怎么会谁都说不清呢?到了温泉兵站,由于高山缺氧,大家的高山反应更大,每个人的嘴唇都变成了深紫色。

第五天,经过半天的行驶,来到“世界屋脊”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海拔5350米左右,素有“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之说。唐古拉山的两侧山麓平均海拔为4600米至4800米,雪线海拔5400米至5500米,有多年的冻土层分布。山峰中发育有小型冰川,为长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的发源地。在距离唐古拉山兵站不远处,就是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的分界处,此处有一石碑,上面刻有“唐古拉山,此处海拔5350米”。 唐古拉山向东南部延伸,连接着横断山脉的云岭和怒山,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蒙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山”,两座山岭在国内知名度很高。唐古拉山是青藏线沿途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高山反应最大的地段。人一般到了这里,不仅嘴唇发紫,就连脸都变成了青紫色。

世界屋脊唐古拉山,终年白雪皑皑,行车山高路险

唐古拉山气候恶劣,连队一般都不在此过夜,吃过中午饭,迅速撤离,晚上赶到西藏自治区的“北大门户”安多县城。安多县地处藏北高原,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460公里,是西藏自治区的北大门户。安多幅员广大,地形复杂,草原辽阔,河湖众多,冰川纵横,气候独特,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全国最大的自然资源处女地。安多草原是藏北四大草原之一,草原面积占整个藏北草原的二分之一还要多。安多县境内有多座古寺庙,大多建于19世纪。神奇的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终年积雪,自然冰雕形成了美观壮丽的水晶宫和冰塔林,还有著名的唐古拉山南麓,神奇险峰,千姿百态。安多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藏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服饰,使这些自然人文景观极具独特魅力。

第六天,连队行驶在一望无际的藏北大草原上,晚上到达青藏线上唯一没有树木的那曲县城。那曲地处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山脉之间,平均海拔4450米以上。那曲古为苏毗部落,是土蕃王朝主要军事粮草和马匹供应基地,唐宋以来为主要交通驿道。1956年10月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曾在那曲设立办事处,1959年成立那曲县委、县政府。一段时间里,那曲曾改名黑河,为了不与我国黑龙江省的黑河市重名,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黑河县改名为那曲县。那曲是我国唯一一个没有树木的县城,每年11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间是刮风期,气候干燥,温度较低,高山缺氧,风沙较大,持续时间较长。5月份至9月份气温相对温暖,是藏北草原的黄金季节。在此期间气候温和,风平日丽,降雨量占全年的80%,绿色植物生长期全部集中在这个季节,这时的藏北草原一片翠绿,青草茂盛,人畜欢旺。藏北人的热情开朗、豪爽大方、能歌善舞,极具有特色,尤其以踢踏舞、锅庄舞最具民族特色。而在藏北黄金季节——每年8月份举行的盛大的那曲赛马会,更为广袤的草原增添了一分豪情与悠扬。

其实,在西藏一侧的安多和那曲,海拔高,高山反应大,可是人们一旦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广袤草原、漫山遍野的绿草牛羊,高山反应也顿时减轻了许多。

第七天,车队从那曲兵站出发,继续穿越在藏北大草原,晚上到达当雄。当雄在藏语里是佛祖“挑选的牧场”的意思,可见是一方草青羊肥、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当雄县地处西藏中部和著名的纳木错湖湖畔,是藏南与藏北的交界地带,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广阔,隶属拉萨市管辖,全县平均海拔4200米,气候属高原寒温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多风,属于纯牧业县。全县交通方便,青藏公路贯穿全境。当雄兵站也是青藏线食宿条件最好的兵站之一,到了这里,高原反应开始减轻。

第八天,连队从当雄兵站出发,下午来到“热田盆地”羊八井。羊八井位于当雄县境内,地势平坦,海拔4300米左右,北邻念青唐古拉山,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发育着现代冰川,南北两侧的山峰平均在海拔5500米以上。羊八井地热资源丰富,热田盆地中水热活动十分活跃,地热种类多样,规模宏大,有温泉、热泉、沸泉、喷泉孔、热地、水热、爆炸穴等,一年四季,羊八井的地面上终日弥漫着热气,随风飘逸。著名的藏布曲河流经热田,河水温度年平均温度为5℃。羊八井的经济以牧业为主,兼有少量农业,交通便利,青藏、中尼两条公路分别从热田的东部和北部通过。

藏北高原,满目翠绿,青草茂盛,人欢畜旺。青藏公路从藏北大草原蜿蜒通过

第九天,连队一路在水清草肥的自然景色中穿行,经过大半天的行驶,中午来到本次执行任务的目的地,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日光之城”拉萨。拉萨长期以来一直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海拔3650米,是我们国家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地势北高南低,中南部为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谷平原,地势平坦。拉萨又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晴朗,少降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季风半干旱性气候。拉萨每年的降雨集中在6月至9月,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平均每天有8个小时的日照,比在同纬度上的我国东部地区几乎多出一倍,比四川盆地多出了两倍,素有“日光之城”的美誉。在拉萨,虔诚的朝拜者,刻着经文的转经筒,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熙熙攘攘的八角街,树木茂密的罗布林卡,云雾缭绕的喜马拉雅山,湛蓝如洗的万里晴空,神秘厚重的宗教文化,干净原始的自然风景,以及被世人盛赞为“净化心灵”的高原城市,吸引着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拉萨旅游观光。

我发自内心地赞叹着青藏线的大美风景。尤其是以唐古拉山为界,靠青海的一侧广袤,荒凉,多风,植被少,海拔高,气候恶劣,空气稀薄,高山反应大,但它有着一种难得一见的荒凉美和粗犷美。而靠近西藏的一侧,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则是一望无际的广袤草原,一派雨水充沛、草青羊肥、炊烟袅袅、人欢马叫、牛羊成群的壮丽图景,尤其是独具特色的草原风景,令人叹为观止,美不胜收。

第十天,根据西藏军区的指示,我们连队又从拉萨出发,沿着一路蜿蜒的雅鲁藏布江,去贡嘎机场驻军卸火炮。雅鲁藏布江的河水蓝中透白,清澈见底,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水流湍急的一条大江大河,当地人把它称为“天河”。当天下午,我们在贡嘎机场驻军卸完火炮,于当天返回到拉萨大站。

接下来,连队在拉萨大站休整两天,主要任务是维护保养车辆和稍事休息。

两天后,连队又从拉萨出发,原路返回格尔木,最终顺利返回西宁。前前后后加起来,这一趟超长途运输任务,总共用了30天时间。乖乖,整整1个月的行程。

从西宁到拉萨,再从拉萨返回西宁的途中,连队每天行驶在4000公里的青藏线上。由于我的老兵师傅放手,一路上学习驾驶的机会比较多,这一趟下来,我的驾驶技术有了明显提高,除了一般的平路,在拐弯较多的山路和人畜相对比较多的乡镇街道,我也能平平稳稳地行驶了。

青藏线的紫外线太强,一趟任务跑下来,每个人的脸上添了一层淡淡的紫红色,几天后就开始脱皮,一天到晚脸上都是火辣辣的。

神秘而令人流连忘返的大美青藏线,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