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农村孩子面前的四条出路

摆在农村孩子面前的四条出路

小时候在农村,世世代代当农民的情况非常普遍。

那时候,在绝大多数农民家庭,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极少能出一个在城里工作的人。大多数家庭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和“从土里刨食吃”的农耕生活。

农民自有农民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有出息,离开农村,有个好的落脚处。但真正有一天自己的孩子没有走出农村,也从不怨天尤人,抱怨世道不公,他们认为农民的子女世世代代耕田种地就是他们的“命”。他们会用包容和大度、朴实和厚道默默地接受眼前发生的一切。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延续了上百年的规矩才得以改变。摆在陕西关中农村孩子面前的出路与选择多了:

一是通过求学离开农村。新中国成立以前,陕西关中农村的农民家庭一般都比较穷,极少有孩子能走上这一条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由于农村普遍不重视教育,真正能通过考学离开农村的仍然是凤毛麟角。

在我当兵以前,我们村子通过考学离开农村的只有登科哥、录正哥两个人。登科哥是通过读书第一个离开我们村的,一直在宝鸡和岐山工作,登科哥是个大孝子,老父亲活着的时候经常性回家看望父亲。一直到老父亲去世后,才把梅梅嫂子和儿子的户口转到了他工作的所在地。录正哥当年考上了陕西航空工业学校,是女女嫂纺纱织布卖钱供录正哥上完学校的。毕业后,录正哥分配到了当时的国务院第三机械工业部,是我们那里方圆十几里唯一在“朝廷”掌事的人,更是我们全村人的光荣。我当兵以后,甲寅哥和兴平哥也是通过考取高中、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我们县里的中学当老师的,甲寅哥后来还当上了扶风中学的校长,那可是我们县第一流的中学。

二是招工进城当工人。这条路比通过考大学离开农村的难度要小,但真正能挤上这条路的人不多。一是当时政审条件严格,招工的对象必须是贫下中农的子弟,家庭出身在中农以上的孩子根本没有资格挤上这条道。二是招工名额非常有限,一个村子平均两三年才能轮到一个名额。在我当兵以前,宗林叔、录儿哥、同科哥、鳖蛋哥、录勤哥、录平哥都是通过招工进城当工人离开我们村子的。尤其是最早招工的那些人,赶上了好年代,在职业上多少有些“世袭”的味道,像鳖蛋哥退休时,他的儿子又顶替他进城当了工人,让村子里的人好生羡慕。

偏厦、上房、门房,是关中农村民居的典型特点。在当时的农村,这样的住房条件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三是当兵吃粮。当兵吃粮,自古如此。天底下,要数农民最讲实际。他们之所以千方百计地想把孩子送出去当兵,图的就是吃饭穿衣国家管,在部队能得到锻炼,搞得好复员、转业回来还能安排一份工作。

但是当兵的条件严格。一是身体要好,能适应部队紧张的军事训练和残酷的打仗要求,农村的有些孩子就是在严格的体检中被淘汰的。二是家庭出身要好,祖宗三代历史要清白。一般必须是贫下中农的孩子,但后来放宽到中农的孩子也可以当兵。有些孩子,也是在家庭出身和父辈历史问题上被淘汰的。三是多少要有些文化。由于当兵条件严格,在我们村,真正当过兵的也是屈指可数。

当兵最早的是我三爸,1950年当兵后直接去了朝鲜战场,不久就提了干,在朝鲜战场架过桥、负过伤、立过功。第二个是红录哥,红录哥与我三爸几乎是新中国成立后前后脚当的兵,参军后直接去了朝鲜战场,参加了抗美援朝,多次执行向前方运送弹药和军事物资的任务。有一次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遭遇敌人飞机狂轰乱炸,全连100多人大多牺牲,只有红录哥和另一名战士侥幸活了下来,由于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1954年抗美援朝结束后,红录哥被安排在宝鸡市警察局工作,1961年,他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主动回乡务农。第三个当兵的是宗尚叔,1958年当兵去了西藏,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由于表现突出提了军官,而且在西藏一干就是10年。后来转业到兰州,被安排在一家国营皮鞋厂当厂长。第四个和第五个当兵的新录哥和同录哥,在我的印象中,他们两个也是前后脚当的兵,都在野战部队,复员转业都安排了工作。在银安和我当兵以后,听说林生、毓劳、林福、林关、永科、明权等也先后当了兵,毓劳、林关、永科当兵最远,毓劳在西藏宫嘎机场空军第一高射炮兵团当兵,林关、永科在新疆野战部队当兵,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林福当兵最近,在宝鸡21集团军,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后来从基层连队提拔到21集团军军部机关工作。

四是留在农村当农民。这是农村孩子中绝大多数人的最终落脚点和选择。前面所说的三条路,实际上条条都是独木桥,真正能挤上去的为数不多。最后留在农村当农民的孩子还是大多数。而且大家比较认命,能想得通。更何况,农民的孩子当农民,没有什么不光彩。大家活得都比较实际,比较现实,也很滋润。多数人早早就过起了“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儿孙绕漆,其乐融融”生活,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我的家乡盛产辣椒,每逢收获季节,家家院子里挂满了红辣椒。种辣椒一度成为农民养家糊口、勤劳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导致学校大面积停课,摆在农村孩子面前的四条路中,求学这一条路当时基本被堵死了,再加上我家出生中农,进城当工人根本没有资格。

我的人生出路到底在哪里?

作为一个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年轻娃娃,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