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求学之路
1981年,我爱人姜淑芝和女儿刘楠调进北京后,我们一家人不再天各一方,终于过上了舒适安稳的团聚生活。
那时候,“六一幼儿园”实行的是周托,星期一早晨把女儿送过去,星期六下午再接回来。女儿长得天真可爱,每个星期六回到家里,就蹦蹦跳跳地消停不下来,给我和我爱人表演她在幼儿园学习的舞蹈和儿歌。每当我躺在床上、沙发上,女儿就会骑在我的肚子上,上下左右地跳啊晃啊,边晃边对我爱人喊:“妈妈,看看爸爸的大水床。”逗得我和爱人哈哈大笑,一家人的生活充满了甜蜜。
一转眼,女儿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
总后丰台75号院的对面是丰台三小,距离部机关比较近。1984年8月,我去给女儿报名,由于女儿是4月份出生,到8月份还不满7周岁。按照规定,需要推迟到第二年8月份才能上学。推迟一年,就等于晚上半年学,对于孩子的成长不划算。丰台三小有位老师建议我,丰台周边的小学管理松,可以先报上名,过几个月再转回三小。这倒是个好办法。后来,女儿在丰台七里庄小学报上了名,学校开学两个多月后,又转回到丰台三小。
女儿楠楠是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好孩子,学习上从来不让我们操心。学习勤奋踏实,每门课的成绩名次都在班级里比较靠前。
到了三年级第一学期,女儿开始能看一些课外读物了,但是,字认得不全,有时难免有念混字、念错字的时候。有一次,我随手拿起一本书,翻出一篇文章让女儿念,就发生了女儿把“高楼轶事”念成了“高楼铁事”,把“羡慕”念成“次慕”的事情,惹得我和爱人哈哈直乐。看到女儿一天天长大,认的字越来越多,虽然有时候也念错字,念混字,但一篇文章基本上能通读下来,心里还是非常开心。
从三年级开始,我开始让女儿学习写日记,并给女儿买了一本很漂亮的日记本,女儿很高兴。小娃娃没有写过日记,一开始不知道写什么,大多写成了“流水账”。后来,我告诉女儿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抓一个点,或者抓一个角度去写。正好,家里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我从办公室拿到家里画表格的有机玻璃尺,不小心被女儿折断了。二是家里的一根塑料电线被女儿用刀子划了几道口子,这件事不让孩子知道利害,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利用这两件小事,我让女儿以此为素材,写了两篇日记,结果写得不错,女儿由此学会了如何抓角度、抓线索,写日记的水平有所提高。慢慢的,女儿的作文水平也有所提高。
五年级那一年,女儿回家说《小学生作文》要举办一次全国中小学生作文比赛,学校推荐她代表学校参加。我告诉女儿,名次不要紧,关键要把它当作一次锻炼提高的机会。女儿在这次作文比赛中非常用心,也很争气,获得了全国中小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受到了学校的表扬和奖励。我和爱人非常高兴,为了鼓励女儿不断进步,我和爱人专门陪女儿进城吃了一顿北京烤鸭。那是她第一次吃烤鸭,女儿自然开心。
一年后,女儿又到了考中学的时候。当时丰台镇有三所中学,一所是北京市十二中,是北京市的重点中学;一所是丰台二中,是丰台区的重点中学;另外一所是丰台三中,属于普通中学。北京市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整个丰台区的普通中学多,重点中学少,考中学竞争异常激烈。每个孩子的家长,都千方百计打破头往重点中学里挤。那时候,还没有请客送礼一说,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关系比较单纯干净,孩子想上好学校,完全靠自己努力。当时,女儿给自己制定了“保二中,争十二中”的目标。我和爱人知道考重点中学的激烈与难度,没有给女儿施加多少压力,只要女儿尽力就好。最终,女儿顺利考进了丰台二中。我对女儿讲,不要泄气,咱上中学没有考上十二中,争取上高中时考进去。女儿很努力,很用功,学习成绩在班里名次一直靠前。到了考高中那一年,女儿顺利地考进了北京市十二中。
用当时丰台人的话讲,“考进了十二中,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大学门”。这话一点不假,因为十二中那几年的高考录取率,每年都在95%以上。
能考进十二中的学生,学习成绩都非常好。进了十二中,女儿看出了自己和“尖子生”的差距,学习上更加努力,更加刻苦,学习上从来不让我操心,学习成绩进入了班级前10多 名。 有 一年,十二中接待了一批国际交流生,需要安排在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家里吃住,女儿学习成绩好,我家住在总后勤部丰台大院,住房条件不错,一名芬兰籍的国际交流生就安排到了我家,我和爱人都为女儿高兴。
1998年高考那一年,本希望女儿能被保送上大学,可是当年保送名额就3个,没能挤进去。有一天,学校老师找到我说:“刘楠在学校的学习、表现都不错,最近教育局分配给学校3个免试上大学的名额,经过学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有一个读韩语的名额,小语种,只要你们家长和孩子同意,刘楠今年就不用参加统一高考,可以直升到北京师范大学学韩语。”
女儿以小主人身份,迎来了芬兰籍的国际交流生到我家
多好一个机会。可是我和爱人包括孩子都不懂,不知道读小语种究竟好不好,商量来商量去,感到既然吃不准,女儿平时学习成绩也不错,就放弃了这个免试升学的机会,确定参加统一高考。
女儿最终考上了具有“211”资质的西南交通大学。我亲自把女儿送到了成都。
打那以后,只要是我出差到成都军区,都会去西南交通大学看看女儿,把女儿接出来吃吃饭,改善改善生活。我不在成都的时候,成都军区生产管理部和成都军区的一些企业也会把女儿接出去吃饭。我后来发现,女儿比较自立,对于经常有人接她出去吃饭并不买账,用女儿的话讲:“我现在还是个学生,我不想从小就生活在爸爸的光环下,我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向社会。再说,总有人接我吃饭,同学们会怎么看?”
女儿真的是长大了。
我发自内心,为女儿的过早懂事感到高兴。
女儿(右四)与大学同学在学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