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管理是企业永恒主题
什么叫管理?我的理解:管理管理,一在管,二在理。
管什么?管成本,管资金,管质量,管现场。
理什么?理头绪,理思路,理理念,理出需要重点抓好的突出问题和倾向性问题,通过各项管理措施推进,实施各个击破,化解在内部管理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面对企业大面积亏损和日积月累形成的管理积弊,无论是扭亏增盈期间,还是际华轻工集团成立以后,对于管理和效益问题,我和际华轻工集团的领导成员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怠慢,不能松懈。
一、降低成本是企业的利润源泉。管理粗放,成本居高,是长期困扰企业生存发展的顽疾。从抓扭亏增盈开始,到际华轻工集团成立,我和际华轻工集团领导始终扭住“对标挖潜”和“节能降耗”不放松,引导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开展“对标挖潜”和“节能降耗”,是一项需要坚强毅力和韧劲的工作,为了对标先进,寻找差距,自我改进,自我提升,集团公司采取每个月算账,每季度公布相同产品成本的办法,坚持不懈地开展对标挖潜。有一次,有家企业的董事长对我说:“刘董事长,‘对标挖潜’和‘节能降耗’抓了5年了,该歇歇脚啦!”我说:“管理无止境,修行在个人,你看着办吧。”一句玩笑话,让这位董事长撅起屁股,带领职工继续抓挖潜,降成本,企业效益不断提升,最后成为集团公司利润超过1000万元的盈利大户。
二、盘活资金关乎企业“血脉畅通”。际华企业过去做军品,迟早会结算,一般不会形成坏账。进入民品和外贸市场后,不催账这一套行不通了。企业移交地方时,国务院国资委曾经核销过一笔大额的坏账呆账,由于对资金问题缺乏足够重视,部分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又是累积成堆。有的资金周转困难,基本靠借款过日子;有的银行贷款增加,利息负担加重。有的厂长、董事长先后找我借钱,我说:“别找我,找客户要,产品卖出去,钱收不回来,什么道理?!”我要求资产财务部督促企业加强应收账款催收,盘活库存,活化资金,并制定应收账款和存货定额管理办法,考核企业应收账款回收和存货处理,逐渐化解了部分企业资金问题上长期存在的“血栓”和“梗塞”,实现了“血脉畅通”。
三、质量管理事关企业“百年基业”。我到集团后,发现一些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问题很多,教训很多。武汉蔡甸的一家服装厂承担军官冬常服生产时,发生了严重的质量问题,被军队取消了承制军官冬常服的资格,企业由此陷入亏损,一直缓不过劲来。也是这一家工厂,给济南工商局做的工商服,货到后发现有10多箱的服装上忘了钉扣子,可见,质量管理、产品检验混乱到了什么程度。石家庄一家工厂,承担空军新式衬衣布印染过程中,少了一道烧毛工序,导致衬衣配发部队后大面积起球,军队由此停止了该企业的溢流印染任务,导致新买的溢流染色机停放多年用不上,最后只好关闭。
在我担任两级集团总经理和董事长之后,对质量管理从来不敢懈怠,尤其是对军品和行业服的质量,紧紧抓住不放。我发现,过去在考核企业产品质量时,有3个指标:下机一次合格率,产品合格率,出厂合格率,都留有一定余地。我到任后提出:下机一次合格率留一点余地可以,通过返修可以解决。但是产品合格率和出厂合格率必须百分之百,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与范建设(左一)李传伟(左四)副总经理,在3534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建平(右二)、总经理王清才(右三)陪同下,在该公司调研加强军品质量管理的做法和经验
为此,际华轻工集团在2007年9月28日,专门召开了质量管理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加强产品质量管理。范建设副总经理和企业管理部刘海权部长对抓质量很有经验,我就把质量管理全部委托给他们,后面的六七年,企业从来没有发生过大的质量问题。
四、现场管理是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好不好,只要你去看看他的现场管理,就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为什么?因为现场管理是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灵魂”和“窗口”。
企业现场管理,是我上任后非常头疼的问题。南京一家服装厂,现场管理很乱混乱,仔细一打听,车间主任不在车间上班,搬到工厂机关生产部上班去了。车间主任不在位,大撒手,现场管理怎么能搞好。我忍无可忍,当场给陪同我的工厂厂长发了一顿火,限令车间主任上午1小时内必须搬回车间办公室上班。武汉一家服装有限公司,由于管理松懈,工人们已经习惯了干活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到处走动。我陪同总后军需部冯亮部长和李俊锁局长去工厂检查军品质量时,工人们拿领导到场检查根本不当回事,该干啥还干啥,该咋的还咋的。我已经看出总后军需部领导面露不悦,我当着冯部长、李局长的面,把总经理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要求工厂立即停产整顿,重点整顿劳动纪律,整顿生产现场,验收合格后再复工。从此,不管大会小会,不管到了哪个企业,我都反复强调现场管理问题。
有一次,我去内蒙古森普利毛皮服装有限公司检查工作,发现这个企业的现场管理非常好。同样是老式工房,进了车间,窗净地洁,设备摆放整齐有序,工人们干活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就连工人们休息时的喝水杯子,也统一制作了水杯套,挂在每一个机台旁的固定位置,由此反映出该公司内部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尤其是该公司提出“8S管理”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到了车间办公室和公司各部门办公室,各种账本、资料放置有序。我提出看看仓库,仓库管理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我意识到,应该利用森普利毛皮服装有限公司这个典型,推动一下际华企业的现场管理。我就对身边的陈海荣董事长说:“你再补补漏,看看还有什么可改进的,下个月,际华轻工集团的现场管理现场会,就放在你这里开,你准备做大会发言。”
际华轻工集团现场管理经验交流会,在内蒙古森普利服装皮业公司召开
2008年7月4日,际华轻工集团现场管理经验交流会,在内蒙古森普利毛皮服装有限公司召开。际华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参加了会议。新兴铸管集团刘明忠董事长对会议非常重视,亲临会议指导,并对企业的现场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在这次会议上,我把森普利毛皮服装有限公司的现场管理,归纳为“现场整洁,定置规范,流程优化,物流有序,员工敬业,文化氛围浓厚”6句话。同时提出:抓现场就是抓市场,抓现场就是树形象,抓现场就是引人才,抓现场就是上效益,抓现场就是保质量,抓现场就是造环境,抓现场就是带队伍、抓养成。要求各个企业要以现场管理为抓手,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五、走出企业微利“困局”。微利企业数量居高不下,一度成为困扰际华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把微利企业的标准,定位在利润在5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按照这一标准,际华轻工集团成立的2006年,微利企业有16家,占际华二级企业总数的40%。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亏损企业扭亏为盈后处于微利,一种是近三年来一直在微利企业堆里混。前一种情况情有可原,后一种情况无论如何就说不过去了。我知道,对于微利企业,促一促,拉一拉,就能步入良性发展,松一松,放一放,就会原地踏步,甚至重新滑向亏损。
2007年3月18日,我亲自在北京召开了“微利企业提高效益座谈会”。为了说明管理上的问题,我给大家列举了一组数字:
——产品毛利率。2006年,16户微利企业的军品毛利率是13.41%,民品毛利率是8.42%,外贸产品的毛利率是9.62%。而集团内部的优良企业的军品毛利率是17.75%,民品毛利率是15.61%,外贸产品的毛利率是13.09%。与优良企业比,微利企业的军品毛利率相差4.34个百分点,民品毛利率相差7.19个百分点,外贸产品毛利率差了3.47个百分点。假设微利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变,当军品、民品和外贸产品的毛利率达到优良企业水平,微利企业当年的利润可以增加1.61亿元,多大的潜力!
——成本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2006年,微利企业成本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是99.79%,轻工集团的平均水平是98.99%,优良企业的成本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是96.1%。微利企业比际华轻工集团的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等于多支出成本费用2146万元。比优良企业高3.69个百分点,等于多支出成本费用9901万元,悬殊多大!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2006年,微利企业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是11.32次,优良企业是18.27次,相比慢了6.95次;际华轻工集团的平均水平是14.12次,相比慢了2.8次。2006年微利企业应收账款占用资金为2.81亿元,假设微利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不变,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达到优良企业标准,应收账款可以减少占用资金1.35个亿。这就是管理上的差距。
还有总资产周转次数。2006年,微利企业是0.99次,优良企业的总资产周转次数是1.12次,际华轻工集团的平均水平是1.02次,微利企业比优良企业慢了0.13次,比轻工集团的平均水平慢了0.1次;流动资金周转次数,2006年,微利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是1.55次,优良企业是1.85次,相比慢了0.3次,平均水平是1.66次,相比慢了0.11次;存货周转次数,2006年,微利企业存货周转次数是3.09次,优良企业是4.06次,相比慢了0.97次;平均水平是3.40次,相比慢了0.31次。
以上数字说明什么?说明微利企业的管理相当粗放。
我在座谈会上提出:企业微利,不符合际华轻工集团加快发展要求,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太弱,有可能使一些微利企业随时陷入亏损。我明确要求,微利企业要坚持解放思想,坚定搞好企业的信心,结合企业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扎扎实实工作,走出微利“困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对标挖潜”措施,力争使微利企业的效益在今年内有一个明显提升。
会议对微利企业触动很大。会议一结束,湖南岳阳3517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进找到我:“刘董事长,当微利企业太没有面子,我们回去一定努力,保证年底走出微利。”张进还真能干,当年年底,利润达到了800万元,第二年,利润就突破1000万元。
多数微利企业奋起直追,先后成为际华轻工集团公司利润超1000万元的盈利大户。
按照行业和产品类型实行事业部制管理,目的在于使企业管理更加专业化、精益化
六、卸掉企业办社会包袱。企业办社会,是困扰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老问题。我刚刚到新兴铸管集团公司时,曾经让集团轻工部做了一个统计,2003年,各家企业每年用在职工水电气补贴上的费用是3003万,其中水费补贴335万,电费补贴372万,煤气补贴207万,供暖补贴是大头,2089万。这种大包大揽的做法,既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向,又加重了企业负担,弱化了生存发展能力。当时,我发现大多数企业如此困难,亏损额那么大,可是职工的生活用水、用电、用气还得由工厂负担。我想解决这个问题,不少厂长对我说:“刘总,工厂亏损多年,职工收入不高,再把水电气补贴取消了,稳定上要出问题。”后来想想亏损职工着实可怜,也就放弃了。际华轻工集团成立后,大多数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职工收入逐年提高,这个问题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集团公司专门下发通知,要求把职工的生活用水、用电、用气费用由“暗补”变成“明补”,对职工个人家庭用水、用电、用气一律计价收费。仅石家庄3502职业装有限公司一年就节约生活补贴500万元。整个集团企业,加上移交子弟学校和公安派出所等办社会职能,企业每年新增利润46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