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情深

战友情深

在总后勤部机关工作的20多年中,我结识了不少平时能谈得来、有共同语言,也能玩在一起的同事和战友。但是,平常来往最多、交流最多的还是当年和我一起当兵、一块儿在青藏线汽车76团当过兵、后来又先先后后调到北京和总部机关的几位同乡战友。大家都在领导岗位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抽时间在一起聚聚餐。老战友们在一起,没有思想顾忌,可以畅所欲言,每一次聚会都非常开心。

王志斌,1968年当兵,陕西凤翔人,当兵前在陕西武功水利学校上学,从武功县入伍。当兵后先是在汽车76团司令部管理股当文书,两年后提拔到团政治处当书记,后来到干部股当股长,是我们1968年入伍的那批兵中提干部最早,进步最快的一个。1997年组建后勤学院,他有幸从汽车76团干部股调入后勤学院,在政治部干部部当干事,继续干他的老本行。后来,王志斌被后勤学院曹思明政委相中,给曹政委当了几年秘书,最后提拔到后勤学院师以上干部轮训队当政委。后勤学院撤销时,王志斌从副师级岗位平调到总后军需部担任政治协理员,两年后提升为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政委。王志斌在当兵前上过中专,在总后机关的几个同年战友中,年龄稍大一点,很有“老大哥”的风范。他可能是干部工作做长了,待人和蔼可亲,说话轻声细语,是一个典型的热心肠。平时老乡聚会,都是他在出面张罗,总后机关的几个同乡战友非常敬重他,是同乡战友中的灵魂人物。

李岁学,1968年当兵,陕西扶风人。新兵训练结束后分配在汽车76团1营1连当驾驶员,1970年组建汽车78团时,被抽调到汽车78团3营9连,当过一段炊事班长。由于表现优秀,会开车,后来提升成汽车连的排长、连队副指导员。不久,调到汽车78团政治处干部股当干事。1977年被总后政治部从基层部队选调到第一批青年干部培训队,在湖北襄樊“五七”干校经过一年培训后,分配到总后政治部干部部当干事,继续从事他的老本行。几年后,他被提拔到总后军事交通部车管局担任副局长,后来又调到总后车船军代表局当政委。有一次老乡聚会,李岁学说起了新中国成立55周年大阅兵的事情,他说大阅兵那天上午,看到装有导弹、火炮的大型汽车从天安门广场缓缓驶过,他的心就一直被紧紧地揪着,只怕阅兵车辆在行进中出问题,因为这些阅兵车,都是经过他们军代局检验出厂的。李岁学为人热情豪爽,重感情,说话大嗓门,语气抑扬顿挫。平时老战友聚会,他只要和王志斌、孟进生碰到一起,就你说我掐,非常热闹。李岁学的爱人小陈是法门镇南陈家村的人,和我老家很近,平时说起话来感情就近一点。等到大家陆陆续续退休以后,王志斌身体不太好,战友之间的联络,有时候是李岁学在张罗。

张文选,1968年从陕西武功县入伍,当兵后直接分配到了汽车76团4营,4营在青海格尔木,远离团部,张文选在格尔木一呆就是9年,先后在4营16连当过排长、副指导员。1977年与李岁学一起,被总后政治部选调到第一批青年干部培训队,在湖北襄樊“五七”干校学习一年,分配到总后纪律检查委员会当纪检干事,后来从总后纪检部的副师职干事提拔到后勤指挥学院政治部担任副主任。张文选为人诚实厚道、平易近人,平时话语不多,老乡们聚在一起,他总是静静地听别人说话,极少插嘴。其实,能静下心听别人说话,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风度。多年的纪律检查工作,使张文选养成了“凡事心里有数”的习惯,一旦开口说话,都是不紧不慢,有板有眼。大家都喜欢和他相处,他和机关的每一个老战友相处得都不错。

冯盛泉,1968年当兵,陕西扶风人,当兵后分配到汽车76团3营9连。说起来,他是我们那批兵当中最幸运的人。新兵训练时虽然在江西沟农场受了1个月苦,但是别人在青藏高原一待就是将近10年,他当兵刚刚两年,1970年总后后勤装备研究院从高原汽车部队选调人,他是其中之一,并以战士身份顺顺当当地进了北京。由于工作表现不错,1974年又被后勤装备研究院送到天津南开大学学习石油化工专业。大学四年毕业后,回到后勤装备研究院油料研究所,干起了油料专业。后来,先后担任油料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科技处处长、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冯盛泉有眼光,临近退休的前两年,所长不干了,改成了研究所的总工程师,走技术职称,退休时的工资相当于副军待遇。我刚到总后机关时,跟冯盛泉并不熟,有一次总后组织直属部队的干部去美国考察,我和冯盛泉碰到了一起,才知道我们是同年兵,而且都是扶风人,尤其是他在美国期间的陕西英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回机关后,我们的关系就越走越近。

总后大院里风景秀丽,富有层次感的绿化效果,让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

孟进生,1968年从陕西武功县入伍,当兵后分配在汽车76团1营1连当驾驶员,后来当上了连队司务长、副指导员。1977年与李岁学、张文选一起,被总后政治部选到了第一批青年干部培训队,在湖北襄樊“五七”干校经过一年培训,分配到了总后军械部政治处当干事,后来又调到工厂管理处当助理员。20世纪90年代初,总后军械部与总参兵种部合并,组建了通用保障部,划归总装备部领导。由于全军装备系统修理工厂比较多,通用保障部新设了工厂管理局,负责管理全军装备修理工厂。孟进生先后提拔为工厂管理局计划处处长、局长。孟进生这个人性格开朗,不苟言笑,谈笑风生,在老战友面前说话没轻没重,没大没小,是个什么话都敢说的人,动不动就夸口他在连队当司务长的时候,怎么有市场意识,当兵没有两年就知道给连长、指导员送猪头,送下水。他的一番玩笑话,常常惹得老战友们捧腹大笑。孟进生只要与王志斌、李岁学遇到一起,就你来我往地互相掐。后来,老战友相聚,只要没有孟进生到场,就会感到没气氛,不热闹,孟进生慢慢成了同乡战友们聚会时离不开的“大活宝”。

樊孝仁,1968年当兵,陕西扶风人。在北京的几个同年战友中,我们俩老家最近,都归法门镇管。1968年当兵后,他分配在汽车76团1营2连,由于人品好,有文化,后来调到1营营部当书记,是我们那批兵中进步比较快的一个。1970年组建汽车78团时,他调到78团3营营部当书记。由于工作表现出类拔萃,1973年,樊孝仁被部队推荐到北京理工大学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就没有再回到高原部队,而是分配到了总后后勤装备研究院201特种车辆研究所当工程师,从此和冯盛泉一样,干了一辈子技术工作,先后担任过技术处处长、质量管理处处长、是我们这批兵中唯一的研究员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研究所规格高、规模大,是一个有上千人的大型研究机构,一开始归后勤装备研究院管理,军队裁军时集体脱改,交给了国务院兵器工业部。由于老家近,刚当兵时我俩又在一个新兵连,彼此很熟,我调北京不久,就和樊孝仁取得了联系。每年过春节,我们两家人一直保持来往,今年你请客,明年我请客,关系非常融洽。樊孝仁和爱人李蜜霞都是实在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我一生的学习榜样。后来,有一次我请老乡战友们吃饭,樊孝仁在饭桌上认识了在总后机关工作的其他几个同年战友。